心源性晕厥是因心脏输出量骤减或停搏致脑供血不足的短暂意识丧失,发生机制包括心律失常、心脏排血受阻,常见病因有心律失常性、器质性心脏病性,临床表现有前驱症状、晕厥发作及后续表现,诊断靠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电生理检查,治疗针对病因,有起搏器植入、药物或电复律、手术等,预防需治基础病、避诱因等,不同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女性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其诊断治疗重要,不同人群需综合考虑。
发生机制
心律失常:如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等),可使心脏射血减少,脑供血不足;快速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等)也可能导致心输出量急剧下降,引发晕厥。例如,室颤时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大脑迅速缺血缺氧,从而发生晕厥。
心脏排血受阻
瓣膜病变:严重的主动脉瓣狭窄,左心室射血受阻,心输出量降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收缩期左心室流出道梗阻,也会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引起晕厥。研究表明,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中约有1/3会出现晕厥症状。
心肌病变:大面积心肌梗死导致心肌收缩力显著下降,心输出量减少;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等)也可能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引发晕厥。
常见病因
心律失常性: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由于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病变,导致窦房结功能减退,出现心动过缓等心律失常,进而引起心源性晕厥。室速多发生于有器质性心脏病基础的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发作时可导致晕厥。
器质性心脏病性: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时,可能出现严重心律失常或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引发晕厥。先天性心脏病中的法洛四联症等,由于心脏结构异常,也可能导致心输出量不足,引起晕厥。
临床表现
前驱症状:部分患者在晕厥前可能有头晕、视物模糊、心悸等表现。例如,心律失常患者可能先感觉到心跳异常。
晕厥发作:突然出现意识丧失,持续时间一般较短,若能及时恢复有效心脏泵血,意识可很快恢复;若持续时间过长,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脑损伤甚至死亡。
后续表现:晕厥恢复后,患者可能有乏力、面色苍白等表现,若为心肌梗死等严重病因导致的晕厥,可能还会伴有胸痛等症状。
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可发现心律失常等心脏电活动异常情况,如记录到发作时的心律失常类型,有助于明确诊断。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可长时间记录心脏电活动,提高心律失常的检出率。
超声心动图:能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现心脏瓣膜病变、心肌病变等情况,例如可清晰看到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瓣口的情况以及左心室的结构和功能改变。
心脏电生理检查:对于诊断心律失常性心源性晕厥有重要价值,可诱发心律失常,明确心律失常的机制和起源部位。
治疗与预防
治疗:针对不同病因进行治疗,如心律失常性心源性晕厥,缓慢性心律失常可考虑植入心脏起搏器;快速性心律失常可根据情况选择药物复律或电复律等。对于心脏排血受阻导致的晕厥,如主动脉瓣狭窄可考虑手术治疗(如主动脉瓣置换术)等。
预防:积极治疗基础心脏病,如控制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治疗心肌病等;避免剧烈运动等可能诱发心律失常或心脏排血受阻的因素;对于有晕厥病史的患者,应避免单独外出等,以防发生意外。
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基础心脏病发生率较高,如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发生心源性晕厥时更应及时就医,因为老年人对晕厥的耐受能力较差,且基础疾病可能相互影响。在日常生活中,要定期体检,监测心脏情况,遵医嘱治疗基础疾病。
儿童:儿童心源性晕厥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由先天性心脏病等引起。对于儿童心源性晕厥,要特别注意避免延误诊断和治疗,因为儿童的心脏储备功能相对较弱,晕厥可能对其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要及时进行详细的检查,如超声心动图等,明确病因。
女性:女性心源性晕厥的病因与男性无本质差异,但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到女性的特殊生理情况,如妊娠等情况可能对心脏功能产生影响,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综合评估。
心源性晕厥是一种较为严重的临床情况,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同时不同人群有其相应的特点和注意事项,需在临床实践中充分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