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高血压,先重复测量确认,再据情况危险分层;生活方式上要饮食调整(限盐、增钾、均衡)、体重管理(控BMI)、运动锻炼(适度有氧及力量训练);若需药物治疗,依分层等选药,特殊人群用药有注意;还需定期监测血压并随访调整方案,以控血压减并发症风险。
一、初步评估与确认
1.重复测量确认
入职体检发现血压高时,首先要重复测量血压。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考虑高血压。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正常血压范围有差异,一般来说成年人正常血压为收缩压90~139mmHg且舒张压60~89mmHg。性别上,通常无显著差异,但女性在特殊时期如孕期等血压可能有变化。生活方式方面,近期是否有熬夜、大量饮酒、剧烈运动等情况会影响血压测量结果,若有这些情况需在休息调整后再次测量。病史方面,要询问是否有家族高血压病史等。
2.危险分层
根据血压水平、有无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如吸烟、肥胖、糖尿病等)进行危险分层。低危患者可先进行生活方式干预;中危、高危及很高危患者可能需要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结合药物治疗。
二、生活方式干预
1.饮食调整
限盐:每日盐摄入量应限制在5g以下。高盐饮食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减少盐摄入可降低血压。例如,使用限盐勺,避免食用咸菜、腌制品等高盐食物。
增加钾摄入:多吃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菠菜、土豆等。钾有助于促进钠的排泄,从而降低血压。
均衡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的摄入,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全谷物富含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有助于维持心血管健康。
2.体重管理
计算体质指数(BMI),BMI=体重(kg)/身高2(m2),正常BMI范围为18.5~23.9。超重或肥胖者应减轻体重,目标是使BMI控制在正常范围。体重减轻5%~10%对降低血压有明显效果。通过合理饮食和增加运动量来控制体重,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
3.运动锻炼
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速度一般为每分钟60~100米;也可进行有氧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等。还可结合力量训练,如每周进行2~3次的肌肉力量练习,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应根据自身情况适度调整,避免过度运动。运动对各年龄段人群都有益,能帮助降低血压、增强心肺功能等,但对于有严重心肺疾病等特殊情况的人群,运动前需咨询医生。
三、药物治疗(若需)
1.药物选择依据
根据患者的危险分层、血压水平及合并症等情况选择药物。常用的降压药物有利尿剂(如氢氯噻嗪等)、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等)、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如氯沙坦等)等。例如,对于伴有心力衰竭的患者可能优先选择ACEI或ARB类药物;对于心率较快的患者可能选择β受体阻滞剂。
2.特殊人群用药注意
老年人:老年人对降压药物的耐受性较差,应从小剂量开始用药,逐渐调整剂量。注意监测血压变化,避免血压过低。同时要关注老年人是否有肝肾功能减退等情况,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
孕妇:孕妇高血压需谨慎用药,一般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如甲基多巴等,用药前需充分评估利弊。
儿童:儿童高血压相对较少见,若发生儿童高血压,首先以生活方式干预为主,如调整饮食、增加运动等,药物治疗需非常谨慎,应在医生严格评估下选择合适的药物,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四、定期监测与随访
1.血压监测
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了解血压变化情况。可以在家中使用电子血压计进行自测,一般建议每天早晚各测量一次,每次测量2~3次,取平均值。同时,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医生会根据血压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2.随访
患者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随访,医生会评估生活方式干预的效果、药物治疗的效果及不良反应等情况,根据随访结果进一步调整治疗计划,确保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减少高血压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