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流产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遗传因素(如染色体异常)、解剖因素(如子宫畸形、宫腔粘连)、内分泌因素(如黄体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异常)、感染因素(如生殖道细菌、病毒感染)、免疫因素(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同种免疫异常)、生活方式因素(如吸烟饮酒、过度劳累)以及年龄、肥胖或消瘦等其他因素,若女性发生两次自然流产,建议及时就医全面检查以明确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
解剖因素
子宫解剖结构异常
子宫畸形:如单角子宫、双角子宫、纵隔子宫等。子宫畸形会使子宫宫腔形态异常,影响胚胎的着床和发育环境。例如,纵隔子宫会因为宫腔内的纵隔组织影响胚胎的血供和空间,从而增加自然流产的风险。这种情况多见于有先天性子宫发育异常病史的女性。
宫腔粘连:多由于宫腔操作史(如人工流产、清宫术等)导致子宫内膜损伤,引起宫腔部分或完全粘连。宫腔粘连会减少宫腔容积,影响胚胎的种植和生长,进而引发自然流产。有宫腔操作史的女性发生宫腔粘连导致自然流产的风险相对较高。
内分泌因素
黄体功能不全:黄体分泌的孕激素对于维持妊娠至关重要。如果黄体功能不全,孕激素分泌不足,不能满足胚胎着床和发育的需求,就容易导致自然流产。女性的黄体功能在不同年龄段可能有所不同,一般来说,随着年龄增长,黄体功能有下降趋势,35岁以上女性黄体功能不全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甲状腺功能异常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对胚胎的生长发育尤其是神经系统的发育起着重要作用。甲状腺功能减退时,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会影响胚胎的发育,增加自然流产的风险。无论是临床型还是亚临床型甲状腺功能减退,都可能对妊娠产生不良影响,各个年龄段的女性都可能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情况,有甲状腺疾病家族史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女性风险更高。
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的甲状腺功能亢进会使孕妇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影响胚胎的发育,也容易导致自然流产。
感染因素
生殖道感染
细菌感染:如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等。这些病原体感染生殖道后,可能引起子宫内膜炎症,影响胚胎的着床和发育。在有不洁性生活史或多个性伴侣的女性中,生殖道感染导致自然流产的风险相对增加。
病毒感染:例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孕期感染这些病毒可能通过胎盘感染胚胎,导致胚胎发育异常,引发自然流产。在怀孕早期如果接触过有这些病毒感染风险的环境(如接触风疹患者等),就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综合征等。抗磷脂综合征患者体内存在抗磷脂抗体,这些抗体可引起胎盘血管血栓形成,影响胎盘的血供,导致胚胎缺血缺氧,从而引发自然流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女性在患病期间怀孕更容易出现自然流产情况。
同种免疫异常:母体对胚胎的免疫耐受失衡,母体免疫系统将胚胎视为“异物”进行攻击,导致自然流产。这种情况在一些没有明显自身免疫性疾病,但存在免疫调节异常的女性中较为常见。
生活方式因素
吸烟饮酒:孕妇吸烟或过量饮酒会增加自然流产的风险。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和酒精会影响胎盘的血液循环,干扰胚胎的正常发育。长期吸烟饮酒的女性,尤其是怀孕后仍未戒除的,自然流产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不吸烟不饮酒的女性。
过度劳累:长期过度劳累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可能影响内分泌平衡和子宫的血液循环,从而增加自然流产的可能性。例如,孕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长时间熬夜工作的女性,发生自然流产的风险相对较高。
其他因素
年龄因素:女性年龄越大,自然流产的风险越高。35岁以上的女性,卵子质量下降,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增加,同时子宫、内分泌等功能也可能出现衰退迹象,这些都导致自然流产的几率上升。
肥胖或消瘦:肥胖女性体内内分泌环境可能存在异常,如胰岛素抵抗等,会影响妊娠结局;消瘦女性可能存在营养缺乏等问题,也不利于胚胎的正常发育,都可能增加自然流产的风险。
如果女性发生两次自然流产,建议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检查,包括夫妻双方的染色体检查、子宫附件超声检查、内分泌检查、感染相关检查等,以明确具体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针对性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