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未使用降压药时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分原发和继发,不良生活方式等致发,早期多无症状,久控不佳致靶器官损害;低血压是成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分生理和病理,生理与遗传等有关,病理由多种病等引起,生理多无症状,病理有相应不适甚至晕厥休克等;高血压治疗需个体化降压,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础,不达标用降压药,不同人群用药有别;低血压生理性一般无需特殊治疗,病理性治原发病,可对症支持,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低血压:一般认为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即为低血压。低血压也可分为生理性低血压和病理性低血压。生理性低血压常见于部分健康人群,其血压测量值已达到低血压标准,但无任何自觉症状,可能与遗传等因素有关;病理性低血压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大出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感染、过敏等导致的血压急剧下降,也可能是由慢性疾病如肺结核、恶性肿瘤、营养不良等引起的低血压。不同年龄阶段,低血压的表现和原因有所不同,儿童和青少年出现低血压可能与生长发育、营养状况等有关,老年人出现低血压可能与血管硬化、心功能减退等有关。女性在生理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出现生理性低血压,而一些患有慢性疾病的女性低血压的发生与疾病本身相关。生活方式不健康、长期营养不良等也可能导致低血压发生。有慢性疾病病史的人群更容易出现病理性低血压。
症状表现
高血压: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仅在测量血压时发现血压升高。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头痛、头晕、心悸、颈项板紧、疲劳等症状。如果高血压长期控制不佳,会对心、脑、肾等重要脏器造成损害,引发并发症,如高血压性心脏病可导致心力衰竭;高血压脑病可引起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高血压肾病可导致肾功能减退,出现蛋白尿、水肿等。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症状可能有所差异,老年患者可能症状不典型,而年轻患者可能症状相对明显。有高血压病史且血压控制不稳定的人群更容易出现并发症。
低血压:生理性低血压患者一般无明显不适症状。病理性低血压患者可出现头晕、乏力、心悸、视力模糊、恶心、怕冷、冷汗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晕厥、休克,表现为面色苍白、神志不清、脉搏细速、呼吸浅快等。不同年龄阶段低血压患者的症状有所不同,儿童低血压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导致活动耐力下降;老年人低血压可能增加跌倒、脑供血不足等风险。女性低血压在生理期可能加重头晕等不适症状,妊娠期低血压可能影响胎儿的血液供应。有基础疾病的低血压患者症状可能更严重且复杂。
治疗与干预
高血压:治疗原则是个体化降压,使血压达标。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础,包括减轻体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采用DASH饮食(富含水果、蔬菜和低脂乳制品,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摄入);戒烟限酒;增加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对于血压较高或生活方式干预不能达标的患者,需要使用降压药物治疗,常用的降压药物有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在药物选择上有所不同,老年人使用降压药物时要注意避免体位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女性在妊娠期使用降压药物需特别谨慎,要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有肝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选择降压药物时要考虑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低血压:对于生理性低血压,一般无需特殊治疗,注意定期监测血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等。对于病理性低血压,首先要治疗原发病,如积极止血、治疗心肌梗死、控制感染等。同时,可采取一些对症支持措施,如适当增加钠盐摄入,因为钠盐可使血容量增加,从而升高血压;适量饮水,避免过度脱水;避免突然改变体位,防止发生晕厥。老年人低血压要注意避免长时间站立,预防跌倒;儿童低血压要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促进生长发育;女性低血压在生理期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对于因药物引起的低血压,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