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发病与妊娠前8周心脏发育受干扰有关,妊娠会加重其心脏负担;风湿性心脏病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致自身免疫反应损伤瓣膜,妊娠加重心脏负担;围生期心肌病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妊娠分娩易诱发且加重病情;心律失常由多种因素引起,妊娠生理变化可诱发或加重,不同类型及不同年龄孕妇受影响不同,生活方式也有影响。
一、先天性心脏病
1.发病机制:胎儿心脏发育关键时期是妊娠前8周,此阶段若受病毒感染(如风疹病毒等)、放射线影响、药物作用(某些致畸药物)或孕妇患有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会干扰心脏正常结构形成,导致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常见类型,这些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会使心脏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增加心脏负担。
2.与妊娠的相互影响:妊娠期间,孕妇身体代谢率增高、血容量增加,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原本异常的心脏结构会使心脏更难以承受这种生理变化,可能引发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尤其在妊娠晚期和产褥期,心脏负担达到高峰时,风险更高。对于不同年龄的孕妇,先天性心脏病的影响程度可能不同,年轻孕妇相对身体状况较好,可能耐受情况稍好,但仍需密切监测;而年龄较大的孕妇,自身基础健康状况可能较差,心脏储备功能相对较弱,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更高。
二、风湿性心脏病
1.发病机制:风湿性心脏病主要是由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发的自身免疫反应所致。链球菌感染后,机体产生的抗体不仅攻击链球菌,还会交叉反应攻击心脏瓣膜,导致瓣膜出现炎症、粘连、增厚、钙化等病变,常见受累瓣膜为二尖瓣,其次为主动脉瓣等。病变的瓣膜会影响心脏的正常瓣膜开闭功能,导致血流动力学异常。
2.与妊娠的相互影响:妊娠时的生理变化会进一步加重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心脏负担。例如,妊娠期血容量增加,心脏需要泵出更多血液以满足母婴需求,而病变瓣膜使心脏射血或血液回流受阻,容易诱发心力衰竭。对于有风湿性心脏病病史的孕妇,不同生活方式的孕妇预后可能不同,比如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心脏负担,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的孕妇可能相对耐受妊娠过程,但仍需严格管理。在病史方面,若患者既往风湿活动控制不佳,妊娠时病情恶化的风险更高。
三、围生期心肌病
1.发病机制:围生期心肌病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感染等)、自身免疫因素、营养缺乏(如维生素B1缺乏等)、遗传因素以及妊娠期间的内分泌变化等多种因素有关。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心肌细胞受损,心肌收缩功能下降。
2.与妊娠的相互影响:多发生在妊娠晚期至产后数月内,妊娠和分娩的生理过程是诱发围生期心肌病的重要因素。妊娠时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激素水平变化等会加重心肌的负担和损伤。不同年龄的产妇患围生期心肌病的风险可能有差异,一般多见于30岁左右的产妇,年龄过小或过大可能增加发病风险。生活方式方面,孕期营养不均衡等可能是诱发因素之一,而一旦发生围生期心肌病,妊娠会使病情进一步恶化,严重威胁母婴生命安全。
四、心律失常
1.发病机制:多种因素可引起心律失常,如先天性心脏电生理通道异常、后天的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电解质紊乱(如低钾、高钾等)、药物影响(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或其他药物的不良反应)、内分泌失调(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素过多影响心脏电活动)等。心律失常可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和缓慢性心律失常(如房室传导阻滞等)。
2.与妊娠的相互影响:妊娠期间,孕妇的生理变化可能诱发或加重心律失常。例如,血容量增加、激素水平改变等可能影响心脏的电活动。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对妊娠的影响不同,快速性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输出量下降,影响母婴的血液供应;缓慢性心律失常则可能使心脏泵血不足。对于有心律失常病史的孕妇,年龄因素也很重要,年轻孕妇若心律失常为良性且控制良好,妊娠风险相对较低;但年龄较大或心律失常较为复杂的孕妇,妊娠过程中发生心脏事件的风险增加。生活方式上,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发作,因此需要孕妇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