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瘙痒可能由多种疾病引起,包括皮肤疾病(如湿疹、银屑病、疥疮)、系统性疾病(如肝脏疾病、肾脏疾病、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和恶性肿瘤,出现皮肤瘙痒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治疗,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湿疹:多因内外多种因素引起皮肤炎症反应,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丘疹、水疱等多形性皮疹,急性期可有渗出倾向。不同部位的湿疹有不同特点,如手部湿疹常因接触外界刺激物易反复发作;儿童湿疹可能与遗传、皮肤屏障功能不完善等有关,瘙痒会影响患儿睡眠和生活质量。其发病机制涉及免疫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等,环境因素如干燥气候、接触过敏原(如某些食物、花粉等)可诱发或加重。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典型表现为鳞屑性红斑或斑块,可伴有不同程度瘙痒。病因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多因素相关,遗传因素使个体易患该病,免疫系统异常导致T淋巴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环境因素如感染、精神紧张、外伤等可诱发。银屑病有多种临床类型,不同类型表现有所差异,如寻常型银屑病最常见,初起为红色丘疹或斑丘疹,逐渐扩展为边界清楚的红色斑块,上覆厚层银白色鳞屑,刮除鳞屑可见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
疥疮:由疥螨寄生在人体皮肤表层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如与患者同床共寝、握手等。表现为皮肤薄嫩部位(如指缝、腕屈侧、肘部、腋窝、乳房下、腰部、下腹部、生殖器、腹股沟等)出现丘疹、丘疱疹及隧道,夜间瘙痒剧烈,这是因为疥螨在夜间活动频繁。婴幼儿疥疮症状可能不典型,常累及头面部、掌跖等部位,瘙痒可能影响婴儿睡眠和生长发育。
系统性疾病:
肝脏疾病:如肝硬化、胆汁淤积性肝病等。肝脏功能异常时,胆汁酸代谢障碍,胆汁酸在血液中积聚,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瘙痒。肝硬化患者除皮肤瘙痒外,还可能有黄疸、腹水、门静脉高压等表现;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以肝内或肝外胆汁排泄障碍为主要特征,除瘙痒外,可有皮肤黄染、尿色加深等表现。其瘙痒机制与胆汁酸等代谢产物刺激皮肤神经末梢有关,且不同肝脏疾病导致瘙痒的机制可能存在差异。
肾脏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常出现皮肤瘙痒,发生率较高。可能与体内尿毒症毒素蓄积、钙磷代谢紊乱、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因素有关。尿毒症毒素如甲状旁腺激素、胍类物质等可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引起瘙痒;钙磷代谢紊乱导致钙盐沉积在皮肤和神经末梢,也会加重瘙痒。肾脏疾病患者除皮肤瘙痒外,还伴有肾功能不全的一系列表现,如水肿、高血压、贫血等,皮肤瘙痒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皮肤瘙痒较为常见,可能与高血糖导致皮肤脱水、神经病变、皮肤抵抗力下降易受感染等因素有关。高血糖环境有利于霉菌等微生物生长繁殖,引发皮肤真菌感染导致瘙痒;神经病变可使神经末梢感觉异常,出现瘙痒症状。糖尿病患者的皮肤瘙痒可发生在全身或局部,如会阴部瘙痒较为常见,长期瘙痒可能导致皮肤破损、继发感染等。
甲状腺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都可能引起皮肤瘙痒。甲状腺功能亢进时,机体代谢亢进,交感神经兴奋,可能影响皮肤感觉神经;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皮肤干燥、粗糙,也可出现瘙痒症状。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除皮肤瘙痒外,还有多汗、心慌、手抖、消瘦等表现;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则有怕冷、乏力、水肿、记忆力减退等表现,皮肤瘙痒会加重患者的不适感受。
恶性肿瘤:某些恶性肿瘤如淋巴瘤、白血病等可伴有皮肤瘙痒。肿瘤细胞释放的一些物质可能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引起瘙痒,或者肿瘤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异常间接引起瘙痒。淋巴瘤患者除皮肤瘙痒外,还可能有淋巴结肿大、发热、盗汗、消瘦等表现;白血病患者可有贫血、出血、感染、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表现,皮肤瘙痒可能是疾病的伴随症状之一,且瘙痒程度和出现时间可能与肿瘤的进展情况有关。
当出现皮肤瘙痒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以明确病因,针对不同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皮肤较为娇嫩,瘙痒时更应避免搔抓,防止皮肤破损继发感染;对于老年人,皮肤瘙痒可能与皮肤老化、基础疾病等多种因素相关,要注意皮肤保湿等基础护理;特殊人群如孕妇出现皮肤瘙痒,需谨慎用药,避免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评估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