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合并心衰有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多方面表现,且不同特殊人群(婴儿期、幼儿及学龄前期儿童、学龄期儿童)有各自特点及相关注意事项,如婴儿表现隐匿进展快、幼儿及学龄前期需关注体征及护理、学龄期要配合治疗和调整生活方式等。
一、症状表现
(一)呼吸系统表现
1.呼吸频率加快:肺炎本身会导致肺部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而合并心衰时,进一步影响呼吸功能。正常儿童呼吸频率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一定范围,婴儿呼吸频率约30-40次/分,幼儿约25-30次/分,学龄前期儿童约20-25次/分,学龄期儿童约18-20次/分,肺炎合并心衰时呼吸频率可明显增快,婴儿可超过60次/分,幼儿超过50次/分,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超过40次/分等,这是因为心衰时肺循环淤血,影响气体交换,机体通过加快呼吸频率来增加通气量。
2.呼吸困难:患儿可出现呼吸急促、鼻翼扇动、三凹征等表现。三凹征是指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明显凹陷,这是由于肺部淤血,肺顺应性降低,吸气费力所致。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更易出现此类表现,因为其胸廓等呼吸相关结构发育尚不完善,呼吸代偿能力相对较弱。
3.咳嗽、咳痰:肺炎本身的炎症刺激会引起咳嗽、咳痰,但合并心衰时,咳痰可能相对不典型,且由于心功能不全,肺部血液循环不畅,痰液排出可能受到一定影响。
(二)循环系统表现
1.心率增快:是肺炎合并心衰常见的表现之一。正常儿童心率也因年龄而异,婴儿心率110-130次/分,幼儿100-120次/分,学龄前期儿童80-100次/分,学龄期儿童70-90次/分,肺炎合并心衰时心率可显著增快,婴儿可超过160次/分,幼儿超过140次/分,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超过120次/分等,这是因为心衰时心脏为了维持机体的血液循环,通过加快心率来增加心输出量,但这种代偿是有限的,长期过快的心率会加重心脏负担。
2.心脏杂音:部分患儿可能在心尖区听到柔和的收缩期杂音,这是由于心衰时心脏扩大,二尖瓣相对关闭不全所致,但杂音一般不响亮,病情改善后可能减轻或消失。
3.肝脏肿大:是右心衰竭的重要体征之一。肝脏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年龄较小的患儿肝脏肿大可能更为明显,可在肋下3-5cm甚至更多,触摸时质地较软,有压痛。这是因为右心衰竭时,体循环淤血,肝脏淤血肿大。
4.外周循环障碍:表现为面色苍白、发灰、四肢末端发凉、脉搏微弱等。这是由于心输出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所致,特别是年龄较小的患儿,外周血管相对较细,更容易出现外周循环障碍的表现。
(三)其他表现
1.烦躁不安:患儿可能出现精神萎靡、烦躁哭闹等表现,这是因为机体缺氧以及心功能不全导致的不适,年龄较小的患儿无法用语言表达,多以烦躁等情绪变化来体现。
2.水肿:右心衰竭时可出现水肿,早期多为眼睑、颜面等部位的轻度水肿,随后可发展为下肢水肿,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水肿。婴儿由于皮下组织疏松,水肿可能首先表现在眼睑等部位,而年长儿水肿可先见于下肢,这与重力作用等因素有关。
二、特殊人群特点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婴儿期
婴儿肺炎合并心衰时,上述表现可能更为隐匿且进展迅速。由于婴儿呼吸、循环等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对心功能不全的代偿能力更弱。在观察病情时需更加密切,一旦发现呼吸、心率异常增快等表现,应及时就医。同时,婴儿的喂养可能会受到影响,由于呼吸困难等原因,喂养时可能出现呛咳等情况,需要注意喂养方式,避免加重呼吸困难和心衰。
(二)幼儿及学龄前期儿童
此阶段儿童相对婴儿来说,病情变化可能相对较缓,但仍需密切关注。在循环系统表现方面,肝脏肿大等体征可能不如婴儿那么典型,但仍需准确判断。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让儿童适当休息,减少体力消耗,以减轻心脏负担。同时,要关注儿童的情绪变化,给予心理安抚,因为疾病带来的不适可能会使儿童产生焦虑等情绪,不利于病情恢复。
(三)学龄期儿童
学龄期儿童对自身病情可能有一定的感知,但仍需要家长和医护人员的关注。在治疗过程中,要鼓励儿童配合治疗,如按时服药等。同时,要注意其生活方式的调整,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饮食,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