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由汉坦病毒属病毒引起属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播途径包括动物源性传播(经呼吸道、破损皮肤黏膜、消化道感染)及相对少见的垂直传播,临床表现有发热期(起病急骤、发热伴三痛、三红等)、低血压休克期(发热末期或热退时血压下降等)、少尿期(尿量减少等)、多尿期(尿量渐增易致电解质紊乱)、恢复期(尿量恢复但部分留后遗症),流行病学上全球均有流行我国高发、农村林区为主近年城市有散发病例,人群普遍易感青壮年高发男性略高儿童少但发病凶险,季节分布有明显季节性我国大部秋冬为高峰家鼠传播者春夏为高峰,特殊人群中儿童需密切观察水电解质等、孕妇要关注胎儿、老年人防并发症。
一、定义与病原体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属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汉坦病毒是该疾病的病原体,其病毒颗粒呈圆形或卵圆形,有包膜,基因组分大、中、小3个片段。不同血清型的汉坦病毒所致临床表现可能存在差异,例如汉滩病毒引起的病情相对较重,而汉城病毒引起的病情相对较轻等。
二、传播途径
1.动物源性传播:主要通过携带病毒的鼠类等宿主动物传播给人类。鼠类可通过唾液、尿液、粪便等排出病毒,污染环境后,人类接触被污染的尘埃、气溶胶等可经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接触到含病毒的鼠类排泄物而感染;还可能因食用被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经消化道感染。
2.垂直传播:孕妇感染汉坦病毒后,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造成母婴传播,但这种传播方式相对较少见。
三、临床表现特点
1.发热期:起病多急骤,发热是常见首发症状,体温可迅速升至39~40℃,热型多为稽留热或弛张热,一般持续3~7天。同时可伴有全身中毒症状,如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以及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还有颜面、颈、上胸部潮红(“三红”)等毛细血管损伤表现。
2.低血压休克期:多发生在发热末期或热退同时出现血压下降,可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速等休克表现,严重者可发生休克昏迷等情况,一般持续1~3天。
3.少尿期:一般发生在病后5~8天,主要表现为尿量减少,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50ml为无尿。此期可出现尿毒症、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者可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表现为心慌、头痛、血压升高、脉搏充实等。
4.多尿期:随着肾功能的恢复,尿量逐渐增多,多尿初期氮质血症可能再次加重,随后尿量逐日增加,可达2000ml以上,此期易发生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钠等。
5.恢复期:尿量逐渐恢复正常,各种症状逐渐消失,一般需1~3个月身体才能完全恢复,但部分患者可能遗留高血压、肾功能减退、心肌劳损等后遗症。
四、流行病学特点
1.地区分布:在全球范围内均有流行,我国是流行性出血热的高发国家,疫情分布广泛,主要流行区在农村和林区,近年来城市也有散发病例报告。
2.人群分布:人群普遍易感,一般青壮年发病率相对较高,这与青壮年接触鼠类等机会相对较多有关。男性由于从事户外劳动、接触鼠类等环境因素相对较多,发病风险略高于女性。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儿童发病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病病情可能较为凶险。
3.季节分布:有明显的季节性,我国大部分地区以秋冬季为流行高峰(10月至次年1月),但家鼠传播者的发病季节高峰在春夏季(5~7月)。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感染流行性出血热后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密切观察体温、尿量、精神状态等变化。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在治疗过程中需更加关注水电解质平衡,避免因呕吐、腹泻、尿量变化等导致脱水或电解质紊乱等情况,且儿童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科安全用药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2.孕妇:孕妇感染流行性出血热后,除了考虑自身病情外,还需高度关注对胎儿的影响,要及时就医,在治疗过程中需权衡药物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密切监测胎儿的宫内情况。
3.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功能减退,感染流行性出血热后并发症发生风险相对较高,如易出现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等情况,在治疗过程中要加强生命体征监测,注意调整治疗方案以适应老年人的生理状况,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