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的检查方法包括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液检查(心肌酶谱、血脂血糖肝肾功能等)、冠状动脉造影、心脏CT检查。心电图可记录心脏电活动变化;动态心电图能连续记录长时间心电活动;超声心动图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血液检查中心肌酶谱等对心肌梗死等有诊断意义,血脂血糖等可评估心脏病风险;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金标准”;心脏CT可显示冠状动脉形态等,各检查有不同意义和操作方式。
一、心电图检查
意义:心电图是诊断心脏病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它可以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帮助医生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问题。不同年龄人群的正常心电图范围有所差异,例如儿童的心率通常比成人快。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熬夜、大量吸烟饮酒)的人群,心电图可能更早发现心肌缺血的迹象。有心脏病病史的患者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有助于监测病情变化。
操作:检查时患者需要平躺,电极片会粘贴在胸部、四肢等部位,仪器会记录心脏的电活动图形。
二、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
意义:普通心电图只能记录短时间的心脏电活动,而动态心电图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够捕捉到普通心电图不易发现的心律失常等情况。对于症状发作不频繁的患者,动态心电图尤为重要。不同年龄段的人24小时内心率和心律的正常范围不同,儿童的心率波动相对更大。生活方式不规律的人群通过动态心电图可能发现间歇性的心律失常问题。有心脏病家族史且出现过心悸等症状的人可以考虑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
操作:患者需要佩戴一个小型的便携式记录设备,该设备会被固定在患者身上,患者可以正常进行日常活动,记录设备会持续记录心脏电活动。
三、超声心动图检查
意义:超声心动图可以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心脏各腔室的大小、心肌的厚度、瓣膜的活动情况以及心脏的射血分数等。不同年龄的人心脏结构和功能有正常参考值,例如老年人心脏结构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退行性改变。有高血压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早期发现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有心脏病病史的患者定期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能评估心脏治疗后的效果和病情进展。
操作:患者需要侧卧或平躺,医生会将超声探头放在胸部进行检查,通过超声波来成像显示心脏情况。
四、血液检查
心肌酶谱:
意义:心肌酶谱中的某些指标如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等对心肌梗死的诊断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人群的心肌酶正常参考值不同,儿童的心肌酶水平与成人有差异。有胸痛等疑似心脏病症状的患者,检测心肌酶谱可以帮助判断是否有心肌损伤。对于有冠心病危险因素(如高血脂、高血糖)的人群,定期检测心肌酶谱有助于早期发现心肌缺血等情况。
操作:通过抽取静脉血进行检测。
血脂、血糖、肝肾功能等:
意义:血脂异常(如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血糖异常(如糖尿病)是心脏病的危险因素。检测肝肾功能可以了解患者的基础身体状况,因为一些治疗心脏病的药物可能会对肝肾功能产生影响。不同年龄阶段的人血脂、血糖的正常范围不同,老年人的代谢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血脂、血糖异常。有肥胖、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需要定期检测血脂、血糖等指标来评估心脏病风险。
五、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意义: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以直接观察冠状动脉是否有狭窄、堵塞等情况以及狭窄的部位和程度。对于有典型心绞痛症状但普通检查难以明确诊断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是重要的检查手段。不同年龄的患者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时需要考虑其身体的耐受性等情况。有长期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等冠心病高危因素的人群,若出现胸痛等症状,可能需要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操作:通过穿刺血管将导管送至冠状动脉,注入造影剂后在X线下观察冠状动脉情况,该检查是有创检查,有一定风险,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六、心脏CT检查
意义:心脏CT可以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的形态,对于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有一定价值,还可以评估心脏的结构等情况。不同年龄的患者心脏CT检查的辐射剂量等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有冠心病危险因素但无法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可以考虑心脏CT检查。
操作:患者需要平躺,静脉注射造影剂后进行CT扫描,检查过程相对较快,但需要注意造影剂可能带来的过敏等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