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手足口病患儿需从发热、口腔黏膜受损、皮肤、舒适与安全等方面进行护理。密切监测体温,用物理降温等方法;保持口腔清洁、做好饮食护理;观察皮疹变化、保持皮肤清洁防止继发感染;保证患儿充足休息、注意安全防护防止意外损伤。
一、发热的护理问题
1.体温监测
对于手足口病患儿,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因为部分患儿会出现发热症状,可每4-6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年龄较小的患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波动可能更明显,所以更要频繁关注。通过体温监测能及时掌握患儿体温情况,为后续护理和治疗提供依据。
对于发热患儿,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用温水擦拭患儿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利用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来降温。对于3个月以上儿童,若体温超过38.5℃且物理降温效果不佳,可考虑使用退热贴等,但要避免对幼儿使用刺激性强的降温措施。
2.环境调节
保持患儿居住环境温度适宜,一般维持在22-24℃,湿度在50%-60%。合适的环境温度和湿度有助于患儿身体散热,促进舒适度提升。年龄较小的患儿对环境温度变化更为敏感,过热或过冷都可能影响其体温调节及病情恢复。比如,过热会使患儿皮肤血管扩张,加重散热困难,可能导致体温进一步升高;过冷则可能引起患儿不适,甚至诱发其他并发症。
二、口腔黏膜受损的护理问题
1.口腔清洁
保持口腔清洁是关键,饭后可用生理盐水或2%碳酸氢钠溶液为患儿漱口,年龄较小的患儿可由家长用棉签蘸取上述溶液轻轻擦拭口腔。因为手足口病会导致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溃疡等,口腔清洁不及时易引发感染,加重患儿痛苦。对于不会漱口的幼儿,家长操作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患儿口腔黏膜。
观察口腔黏膜受损情况,包括疱疹的大小、数量、溃疡的深度等,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不同年龄患儿口腔黏膜特点不同,幼儿口腔黏膜较薄嫩,观察时更要仔细,若发现疱疹破裂、溃疡面有脓性分泌物等异常情况,需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2.饮食护理
给予患儿温凉、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过烫的食物,以免刺激口腔黏膜加重疼痛。例如可给予米粥、面条、蛋羹等食物。年龄较小的患儿饮食依从性差,家长需耐心喂养,保证患儿摄入足够营养以促进病情恢复。对于因口腔疼痛拒绝进食的患儿,可适当增加鼻饲营养等方式保证营养供给,但要注意操作规范,防止发生误吸等情况。
三、皮肤护理问题
1.皮疹观察与护理
密切观察患儿皮肤皮疹的变化,包括皮疹的形态、分布、有无破溃等。手足口病患儿皮肤会出现皮疹,初始为红色斑丘疹,后转为疱疹。要保持皮肤清洁,穿着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避免摩擦皮疹部位。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家长要勤换尿布,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干燥,防止皮疹感染。比如,若皮疹破溃,要注意局部消毒,可使用碘伏轻轻涂抹,但动作要轻柔,避免加重患儿不适。
对于有瘙痒症状的患儿,要避免其搔抓皮疹,可适当修剪患儿指甲,必要时可给患儿戴棉质手套。不同年龄患儿搔抓能力不同,幼儿可能更难控制自己不搔抓皮疹,所以家长要加强看护,防止因搔抓导致皮疹感染或加重损伤。
2.防止继发感染
保持患儿居住环境的卫生,定期消毒患儿的衣物、玩具等物品。因为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防止继发感染至关重要。对于免疫力较低的婴幼儿,更要注意环境及物品的消毒,减少病毒传播及继发感染的机会。比如,可使用含氯消毒剂对玩具、餐具等进行浸泡消毒,衣物可在阳光下暴晒等。
四、舒适与安全护理问题
1.休息与活动
保证患儿充足的休息,为其提供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手足口病患儿身体较为虚弱,需要多休息来促进身体恢复。年龄较小的患儿更需要充足的睡眠,家长要营造良好的睡眠氛围,如保持环境安静、光线柔和等。根据患儿病情和体力情况,适当安排活动,避免过度劳累,但也不宜长时间卧床不动,可进行一些轻度的室内活动,如在床上玩耍等,但要注意安全,防止患儿碰撞受伤。
2.防止意外损伤
注意患儿的安全防护,床边要加防护栏,防止患儿坠床。因为患病期间患儿可能活动不便或精神状态不佳,存在坠床等安全风险。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家长要时刻陪伴在旁,避免患儿接触危险物品,如尖锐的器具等。同时,要注意病房内的物品摆放,保持通道通畅,为患儿创造安全的住院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