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心动过速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生理性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有关,病理性涉及心脏及其他系统疾病;急性发作期可通过刺激迷走神经、药物治疗,预防复发要治基础病、用药物,儿童和老年患者治疗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阵发性心动过速的原因
(一)生理性因素
年龄与性别:不同年龄段和性别人群发生率有差异,年轻人和女性相对更易因一些生理情况诱发,比如健康的青少年或女性在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如突然大喜大悲、过度紧张等)时,交感神经兴奋,可能导致阵发性心动过速发作。
生活方式:长期大量吸烟、酗酒、饮用含有大量咖啡因的饮料(如浓茶、浓咖啡)等,会刺激心脏,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增加阵发性心动过速的发生风险。例如,大量饮用浓咖啡后,其中的咖啡因可兴奋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引发心动过速。
(二)病理性因素
心脏疾病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心肌缺血缺氧,影响心脏电活动的稳定,可引发阵发性心动过速。尤其是在心肌缺血发作时,更容易出现心律失常,包括阵发性心动过速。
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心肌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异常,容易发生心律失常,其中就包括阵发性心动过速。例如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脏扩大,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脏电活动紊乱,易出现心动过速。
先天性心脏病:某些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如房室旁路、预激综合征等,存在异常的传导通路,使得心脏电信号传导异常,容易引发阵发性心动过速。比如预激综合征患者,由于旁路的存在,可形成折返环路,导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
其他系统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快机体代谢,使心脏负担加重,心率加快,容易出现阵发性心动过速。研究表明,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中阵发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等,血钾浓度的异常会影响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和传导性,导致心律失常,包括阵发性心动过速。例如低钾血症时,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降低,容易发生异位起搏点的兴奋,引发心动过速。
二、阵发性心动过速的治疗
(一)急性发作期治疗
刺激迷走神经方法
按压颈动脉窦:适用于无严重心脏病等禁忌证的患者。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先按压一侧颈动脉窦,每次按压时间不超过10-15秒,若无效可换另一侧,注意不能同时按压两侧颈动脉窦,以免引起脑缺血。
Valsalva动作:让患者深吸气后屏气,再用力做呼气动作,如吹喇叭样。儿童患者可采用家长轻压其腹部等类似增加腹压的方法来尝试刺激迷走神经,终止心动过速发作。
药物治疗
腺苷: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常用药物,通过抑制房室结传导来终止心动过速发作,起效迅速,但作用时间短暂,需快速静脉注射。
维拉帕米:适用于室上性心动过速,通过抑制心肌细胞钙内流,减慢房室结传导,终止心动过速。但对于有心力衰竭、低血压等患者应慎用。
普罗帕酮:可用于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及室性心动过速,但严重心力衰竭、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等患者禁用。
(二)预防复发治疗
寻找并治疗基础疾病:如果是由甲状腺功能亢进、电解质紊乱等基础疾病引起的阵发性心动过速,积极治疗原发病至关重要。比如控制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可减少阵发性心动过速的复发。
药物预防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通过阻断β受体,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可用于预防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的复发。但对于哮喘患者等应慎用。
普罗帕酮:也可用于预防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复发,但同样需要注意其禁忌证。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阵发性心动过速需要特别注意,由于儿童心脏功能和药物代谢与成人不同,在治疗时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方法,如安全有效的刺激迷走神经方法。药物选择要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心脏功能有较大影响或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生命体征变化,如心率、呼吸、血压等,因为儿童病情变化可能较快。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阵发性心动过速时,要充分考虑其肝肾功能减退等情况对药物代谢的影响,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并且要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在采取刺激迷走神经方法时,动作要轻柔,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不良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