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可由心脏本身疾病及非心脏因素引起,心脏本身疾病如心律失常(快速性、缓慢性)、心肌病变(心肌病、冠心病)可致心悸;非心脏因素包括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甲亢、低血糖、嗜铬细胞瘤)、神经系统相关因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征)、其他因素(贫血、发热、药物)等也可引发,不同人群心悸情况有差异,生活方式及基础病史影响心悸发生,出现心悸需及时就医检查并采取相应治疗。
一、心脏本身的疾病引起心悸
(一)心律失常
1.快速性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可由运动、情绪激动、发热、贫血、甲亢等多种因素引起,机体在这些情况下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等物质,导致心脏窦房结发放冲动的频率加快,从而出现心悸。室上性心动过速多与折返机制有关,在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人群中也可发生,而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发生时更易出现心悸等不适。室性心动过速可见于冠心病、心肌病、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心脏正常电活动被打乱,异位起搏点发放冲动引起心室快速跳动,患者常自觉心悸、胸闷,严重时可出现晕厥等。
2.缓慢性心律失常: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由于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病变导致窦房结功能减退,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等,心脏搏动过慢,心排血量减少,引起心悸、乏力、头晕等症状。房室传导阻滞时,心房冲动传导到心室的过程受阻,也会影响心脏正常的节律和泵血功能,导致心悸。
(二)心肌病变
1.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肌收缩功能减退,心脏扩大,影响心脏正常的节律和泵血,可出现心悸;肥厚型心肌病由于心肌肥厚,心室充盈受限,也会导致心脏功能异常,引发心悸,尤其在活动时更易出现。
2.冠心病:当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时,可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肌缺血会影响心脏电活动的稳定性,从而出现心悸症状,同时还常伴有胸痛、胸闷等表现。
二、非心脏因素引起心悸
(一)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
1.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亢进,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表现为心悸、多汗、手抖、消瘦等。甲状腺激素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导致心悸发生。
2.低血糖:当血糖过低时,交感神经兴奋,释放肾上腺素等,引起心悸、出汗、饥饿感等,常见于糖尿病患者降糖药物使用不当、长时间未进食等情况。
3.嗜铬细胞瘤:肿瘤可间断或持续分泌过多的儿茶酚胺,引起血压急剧升高,同时出现心悸、头痛、面色苍白等症状,心悸是由于儿茶酚胺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所致。
(二)神经系统相关因素
1.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见于中青年女性,与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等因素有关。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被打破,交感神经兴奋占优势,可出现心悸、胸闷、失眠等多种症状,且症状多样,可随情绪变化而加重或减轻。
2.更年期综合征:女性更年期由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可出现一系列躯体和精神心理症状,其中心血管症状包括心悸,还常伴有潮热、出汗、情绪波动等表现。
(三)其他因素
1.贫血: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导致血液携氧能力下降,机体缺氧,心脏为了代偿,会加快心率,从而出现心悸,同时伴有面色苍白、乏力等表现。
2.发热:体温升高时,机体代谢加快,心率增快,可出现心悸,常见于各种感染性疾病等,体温每升高1℃,心率大约增加10-20次/分。
3.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可引起心悸不良反应,如使用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物时,由于药物对心脏的作用,可导致心率加快而出现心悸;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不当也可能诱发新的心律失常,引起心悸。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心悸的发生情况和相关因素也有差异。例如,儿童出现心悸相对较少见,若发生需警惕先天性心脏病等情况;老年人出现心悸要更注重排查是否有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器质性心脏病。女性在更年期等特殊时期更易受内分泌因素影响出现心悸。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熬夜、过度吸烟饮酒、精神长期高度紧张等都会增加心悸发生的风险。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本身有心脏病、内分泌疾病等,更要密切关注心悸情况,因为原有疾病可能会导致心悸反复发作或加重。当出现心悸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甲状腺功能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