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蛇皮肤病即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发病与免疫力等有关,有前驱症状、特定皮疹特点及神经痛,可通过典型表现诊断,需与接触性皮炎、单纯疱疹鉴别,治疗包括抗病毒、止痛、营养神经等,预防可增强免疫力、避免接触患者、接种疫苗,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应对方式,儿童防接触、接种水痘疫苗;老年人防后遗神经痛,积极治疗护理;孕妇防影响胎儿,及时就医;免疫抑制人群防风险高,尽早抗病毒及对症治疗。
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
发病机制: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人体后,在体内大量繁殖,形成病毒血症,散布到全身,引起水痘。部分患者感染后成为带病毒者而不发生症状,病毒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内。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如老年人、患有恶性肿瘤、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等人群,潜伏的病毒被激活,沿感觉神经轴索下行至该神经所支配区域的皮肤内复制,产生水疱,同时受累神经发生炎症、坏死,产生神经痛。
临床表现
前驱症状:部分患者在发疹前可有轻度乏力、低热、纳差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感或神经痛,触之有明显的痛觉敏感,持续1~3天,亦可无前驱症状即发疹。
皮疹特点:好发部位依次为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患处常首先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之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
神经痛:可为钝痛、胀痛、跳痛、刀割样痛等,疼痛程度随年龄增长而加剧,老年患者常较为剧烈,可在皮疹出现前或伴随皮疹出现,部分患者皮疹消退后仍存在神经痛,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单侧带状分布的成簇水疱、伴有神经痛等,一般即可诊断。对于不典型的皮疹,可进行实验室检查,如病毒学检查(检测疱液中的病毒抗原或核酸)、血清学检查(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等辅助诊断。
鉴别诊断
接触性皮炎:有接触史,皮疹多发生在接触部位,皮疹形态单一,一般无神经痛,斑贴试验可呈阳性。
单纯疱疹: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皮疹为簇集性小水疱,易复发,一般无神经痛。
治疗与预防
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止痛治疗、营养神经治疗等。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等,应在发疹后24~72小时内应用,可缩短病程,加速皮疹愈合,减少新皮疹出现。止痛治疗可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阿片类药物(如吗啡)等。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等有助于神经修复。
预防
增强免疫力:健康人群应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方式增强免疫力,老年人可适当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减少感染性疾病的发生,降低带状疱疹的发病风险。
避免接触患者:带状疱疹患者的水疱液中含有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或空气传播,因此应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尤其是未患过水痘的儿童、孕妇等免疫力低下人群。
接种疫苗:目前有重组带状疱疹疫苗等可供接种,适用于50岁及以上人群,接种后可有效降低带状疱疹的发病风险及减轻发病后的症状严重程度。
不同人群的特点及应对
儿童:儿童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后表现为水痘,一般症状相对较轻,但如果儿童免疫力低下,也可能出现重症水痘。预防方面,未患过水痘的儿童应避免接触带状疱疹患者,可通过接种水痘疫苗来预防水痘的发生,从而间接降低带状疱疹的发病风险。在护理方面,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水疱,防止继发感染。
老年人: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是带状疱疹的高发人群,且更容易出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在治疗上,应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同时密切关注疼痛情况,合理选用止痛药物。在生活中,应注意加强营养,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孕妇:孕妇感染带状疱疹病毒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因此孕妇应尽量避免接触带状疱疹患者。如果孕妇发生带状疱疹,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
免疫抑制人群:如患有恶性肿瘤、接受器官移植、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等人群,发生带状疱疹的风险较高,且病情可能较为严重。这类人群应更加注意增强自身防护,避免接触传染源,一旦发生带状疱疹,应尽早进行抗病毒治疗,并加强对症支持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