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做心脏搭桥手术存在危险性,其风险因素包括患者自身状况(如基础疾病影响)和手术操作相关风险;术后有心血管、肺部、其他系统等并发症风险;可通过术前全面检查、多学科协作评估,术中精准操作、加强监测调控,术后呼吸循环管理、预防处理并发症等措施降低风险,老人及其家属需了解风险与获益并与医生沟通制定合适方案。
患者自身状况影响:老人往往可能存在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高血压会使血管压力处于较高状态,增加手术中血管吻合时的难度和出血风险;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能力相对较差,术后发生感染等并发症的几率会升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会影响呼吸功能,导致老人在手术过程中对呼吸支持的要求更高,也可能增加肺部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例如,有研究表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心脏搭桥术后感染发生率较无糖尿病患者高出一定比例。
手术操作相关风险:心脏搭桥手术需要在心脏跳动或停跳的情况下进行血管吻合,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血管吻合口出血、血管痉挛等情况。而且,手术需要建立体外循环,这一过程可能会对血液成分、凝血功能等产生一定影响,增加出血等风险。另外,心脏本身的解剖结构复杂,手术中对心脏血管的准确操作要求极高,稍有偏差就可能影响手术效果,导致心肌缺血等问题。
术后并发症风险
心血管相关并发症:术后可能出现心律失常,这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因为心脏在手术创伤等因素影响下,电活动容易出现紊乱。另外,还可能发生心肌梗死,虽然手术是为了改善心肌供血,但术后血管再狭窄等情况仍有可能导致部分心肌缺血坏死。据统计,心脏搭桥术后一定时间内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有相应的数据范围。
肺部并发症:老人本身呼吸功能相对较弱,术后长期卧床等因素容易导致肺部痰液积聚,引发肺炎等肺部感染性并发症。同时,也可能出现肺不张等情况,影响气体交换,进一步加重呼吸功能的负担。
其他系统并发症:术后还可能出现肾功能损害,这与手术过程中肾脏的灌注情况、体外循环对肾脏的影响等多种因素有关。此外,切口感染也是可能发生的情况,尤其是有基础疾病的老人,伤口愈合能力受限,感染风险更高。
降低老人心脏搭桥手术风险的措施
术前充分评估与准备
全面的身体检查:术前要对老人的心肺功能、肝肾功能、血糖、血压等各项指标进行详细评估。例如,通过心肺功能检查,如肺功能测试、心脏超声等,准确了解老人的心、肺状况,以便制定更合适的手术方案。对于血糖、血压不稳定的老人,要积极调整,将血压控制在相对合理的范围(一般收缩压控制在150mmHg以下等参考范围),将血糖控制在合适水平,为手术创造良好的身体条件。
多学科协作评估:由心内科、心外科、麻醉科、呼吸科、内分泌科等多学科团队对老人进行综合评估。例如,心内科医生可以进一步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具体情况,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更精准的依据;内分泌科医生可以更好地管理糖尿病老人的血糖,降低术后相关并发症的风险等。
术中精细操作与管理
精准的手术操作:心外科医生要凭借精湛的技术进行血管吻合,尽量减少血管损伤和吻合口问题。在建立体外循环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相关参数,如流量、压力等,确保对身体各器官的灌注良好。麻醉医生要根据老人的具体情况精细调节麻醉深度等,保障手术过程中老人的生命体征平稳。
加强监测与调控:术中要密切监测老人的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各项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例如,一旦发现心律失常,要迅速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纠正。
术后精心护理与观察
呼吸与循环管理:术后要加强呼吸支持,鼓励老人早期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如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等,预防肺部并发症。同时,密切监测心血管功能,包括心率、血压、心电图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心血管相关并发症。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对于可能出现的肾功能损害,要注意维持合适的尿量,监测肾功能指标。对于切口情况,要加强护理,保持切口清洁,观察有无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一旦发现感染要及时处理。对于糖尿病老人,要严格控制血糖,促进伤口愈合等。
老人做心脏搭桥手术存在一定危险性,但通过术前充分评估准备、术中精细操作管理以及术后精心护理观察等多方面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术后恢复质量。对于老人及其家属来说,要充分了解手术的风险和获益,与医生充分沟通,共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