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指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低血压常见于部分健康人群(体质性、体位性),对健康影响不大,注意健康生活方式;病理性低血压继发于心血管、内分泌代谢、慢性消耗性等疾病,伴原发病症状,需治原发病。儿童低血压少,与先心病等有关,要关注生长发育;老年人因血管弹性等易现低血压,要定期监测血压、遵医嘱用药等;女性生理期、妊娠期等可能现低血压,要注意相应时期的休息、产检等。
一、定义与基本概念
低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的状态。一般认为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即为低血压。低血压可分为生理性低血压和病理性低血压。
二、生理性低血压
1.常见人群
部分健康人群:体质性低血压常见于体质瘦弱的老人、女性。这类人群一般无明显不适症状,其低血压状态多与遗传和体质因素有关,例如家族中有低血压遗传史,或者自身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心肺功能等在正常范围内但血压处于较低水平。
体位性低血压:常见于从卧位或坐位突然站起时,是由于体位的突然改变,导致血压短暂下降。这是因为人体在卧位或坐位时,血液由于重力作用在下肢等部位积聚,当突然站起时,身体调节血压的机制未能及时发挥作用,导致血压下降,一般在短时间内可自行恢复。
2.影响因素与应对:生理性低血压一般对健康影响不大,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但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对于体位性低血压者,在改变体位时应缓慢进行,避免突然站起等动作。
三、病理性低血压
1.继发于某些疾病
心血管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的心律失常等,这些疾病会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导致心输出量减少,从而引起低血压。例如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脏的部分心肌坏死,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脏向全身泵血的能力减弱,血压就会降低。
内分泌代谢疾病:像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患者体内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会影响水盐代谢和血压调节,导致低血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也可能引起低血压,因为甲状腺激素缺乏会影响机体的代谢率,导致血管张力下降等,进而引起血压降低。
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结核病等,这些疾病会消耗人体大量的能量和营养物质,导致患者体质虚弱,身体机能下降,容易出现低血压。例如恶性肿瘤患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由于肿瘤细胞的侵袭和消耗,以及治疗的副作用等,可能会出现低血压的情况。
2.临床表现与应对:病理性低血压往往伴有原发病的相关症状,如心血管疾病引起的胸痛、心悸等,内分泌代谢疾病引起的乏力、畏寒等,慢性消耗性疾病引起的消瘦、乏力等。对于病理性低血压,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原发病得到控制后,低血压的情况可能会有所改善。
四、不同人群的低血压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
特点:儿童低血压相对较少见,若出现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有关。例如先天性心脏病导致心脏结构异常,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从而引起血压降低。另外,一些感染性疾病导致儿童体质虚弱时也可能出现低血压。
注意事项: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若发现儿童有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等疑似低血压的表现,应及时就医检查。在日常生活中,要保证儿童合理的营养摄入,促进其正常生长发育,降低因营养不良等导致低血压的风险。
2.老年人
特点: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血压调节功能减弱,更容易出现低血压。同时,老年人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病患者在服用降压药物不当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低血压;还有一些老年人可能因消化道出血等原因导致急性低血压。
注意事项:老年人应定期监测血压,在服用降压药物等治疗疾病时,要遵循医嘱,避免自行增减药量。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快速改变体位,防止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适当增加盐分和水分的摄入,但也要避免盐分摄入过多导致高血压等其他问题。
3.女性
特点:女性在生理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出现低血压。生理期时,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出现短暂的血压下降;妊娠期女性由于血容量增加等因素,部分女性可能会出现生理性的低血压,但一般在正常范围内。而一些女性可能本身就是体质性低血压,在上述特殊时期可能会感觉不适症状加重。
注意事项:生理期女性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妊娠期女性要定期进行产检,监测血压等指标,若出现头晕等低血压相关症状,要及时就医。对于体质性低血压的女性,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适当运动增强体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