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炎分为流行性腮腺炎和化脓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儿童症状相对轻、成人重,新生儿及婴儿症状不典型,可并发多种疾病;化脓性腮腺炎多单侧发病、全身症状明显,儿童和老年表现有差异。治疗上,流行性腮腺炎需一般、对症、抗病毒及并发症治疗,化脓性腮腺炎要抗感染、局部治疗及治疗基础疾病,特殊人群治疗各有需注意之处。
一、腮腺炎的症状
(一)流行性腮腺炎
1.儿童与成人表现差异
儿童感染后症状可能相对较轻,成人感染后症状往往更明显。潜伏期一般为12-25天。前驱期可有低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食欲缺乏等非特异性症状,1-2天后出现腮腺肿大。通常一侧腮腺先肿大,然后另一侧也肿大,也有仅一侧肿大的情况。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边缘不清,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发红,有疼痛及触痛,张口、咀嚼(尤其进酸性食物)时疼痛加重。腮腺管口早期可有红肿,但无脓性分泌物。病程约1-2周。还可能并发脑膜炎,表现为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睾丸炎(多见于青春期后男性),可出现睾丸肿胀、疼痛;卵巢炎(多见于青春期后女性),可出现下腹疼痛等。
2.新生儿与婴儿表现特点
新生儿及婴儿流行性腮腺炎较少见,症状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发热、拒食、腮腺轻度肿大等,由于婴儿表述能力差,需要密切观察其一般状况,因为可能较快出现并发症,如脑膜脑炎等,需警惕。
(二)化脓性腮腺炎
1.局部表现
多为单侧发病,腮腺区红、肿、热、痛明显,挤压腮腺时可见腮腺管口有脓性分泌物溢出。全身症状明显,如高热、寒战、白细胞计数升高等。常见于体弱、长期卧床、禁食或患有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等)的患者,由于唾液分泌功能减退,口腔卫生差等因素导致细菌感染。
2.不同年龄化脓性腮腺炎差异
儿童化脓性腮腺炎相对少见,多因腮腺导管阻塞等原因引起,如导管结石等。而老年患者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且可能存在基础疾病,病情可能更易加重,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二、腮腺炎的治疗方法
(一)流行性腮腺炎
1.一般治疗
休息与隔离:患者需隔离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利于身体恢复。
饮食调整:给予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或软食,避免酸性食物,因为酸性食物会刺激唾液分泌,加重腮腺疼痛。
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饭后及睡前用生理盐水漱口,防止继发细菌感染。
2.对症治疗
退热:对于发热患者,体温高于38.5℃且有不适症状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但要注意婴儿及儿童物理降温的安全性,避免过度擦拭等。
止痛:腮腺肿痛明显者,可使用镇痛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但需注意儿童用药的剂量和禁忌,优先选择适合儿童的剂型。
3.抗病毒治疗
发病早期可试用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但效果有限,一般不作为常规首选,需在医生评估后根据病情使用。
4.并发症治疗
脑膜炎: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如降低颅内压(使用甘露醇等,但儿童使用需注意剂量和肾功能情况)、控制惊厥等。
睾丸炎:应卧床休息,抬高阴囊,局部冷敷等,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减轻炎症反应,但要权衡儿童使用糖皮质激素的利弊。
卵巢炎:以对症治疗为主,如止痛等。
(二)化脓性腮腺炎
1.抗感染治疗
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但在使用抗生素前需询问患者过敏史,尤其儿童可能存在的药物过敏情况要特别关注。
2.局部治疗
切开引流:当腮腺出现明显的波动感,即形成脓肿时,需进行切开引流术。手术时要注意儿童的解剖特点,操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周围组织。
局部清洁:用生理盐水等冲洗腮腺导管口,清除脓性分泌物,保持局部清洁,促进炎症消退。
3.治疗基础疾病
对于因系统性疾病导致唾液分泌减少而引发化脓性腮腺炎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需积极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合适范围(如空腹血糖7mmol/L左右,餐后血糖10mmol/L左右等,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以改善唾液分泌功能,减少化脓性腮腺炎的复发风险。
特殊人群方面,孕妇感染流行性腮腺炎需特别谨慎,因为可能对胎儿有影响,治疗时需在产科和感染科医生共同评估下进行,权衡药物对胎儿和孕妇的影响;老年患者身体机能衰退,治疗时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因为药物代谢可能减慢,容易出现药物蓄积等情况;儿童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剂型,物理降温要适度,防止儿童出现低温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