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脑瘫患儿存在运动功能障碍(肌张力异常、运动发育落后)、姿势异常(静态、动态)、反射异常(原始反射延迟消失、病理反射阳性)、语言障碍(发音不清、发育迟缓)、智力障碍、癫痫发作、视觉听觉障碍等多方面问题,需早期进行个性化康复评估与干预,关注心理,家庭配合,不同年龄阶段康复重点不同,要预防并发症并加强相应护理。
运动发育落后:在大运动发育方面,正常婴儿3个月左右会抬头,4-5个月会翻身,6-7个月会独坐,8-10个月会爬,1岁左右会走,但先天性脑瘫患儿往往在相应月龄不能达到这些运动发育指标。例如,6个月大的先天性脑瘫患儿仍不能稳定独坐,12个月大时还不能独立站立等。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影响了运动神经的正常发育,使得运动功能的发展滞后于正常儿童。
姿势异常
静态姿势异常:常见的有仰卧位时头后仰、下肢伸直;俯卧位时头偏向一侧、脊柱后凸或前凸;直立位时头颈部偏斜、双下肢交叉等。这些姿势异常是由于肌肉张力不平衡以及脑部对姿势的调控障碍所致。例如,由于脑部基底节等结构受损,导致肌肉收缩和舒张的协调性丧失,从而出现各种异常姿势。
动态姿势异常:在运动过程中表现出异常,如行走时呈剪刀步、脚尖着地、步态不稳等。患儿在尝试行走时,双下肢交叉如剪刀状,足部不能正常着地,身体平衡难以维持,这是因为下肢肌肉的异常张力和运动控制障碍,使得行走姿势偏离正常模式。
反射异常
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正常新生儿出生后存在一些原始反射,如拥抱反射、握持反射等,这些反射会在出生后3-6个月逐渐消失。但先天性脑瘫患儿原始反射往往延迟消失,甚至持续存在。例如,握持反射在4个月后仍不消失,拥抱反射持续时间过长等。原始反射是脑部发育不成熟的表现,而先天性脑瘫患儿脑部发育异常导致原始反射不能正常消退,反映了神经系统的异常状态。
病理反射阳性:可出现巴宾斯基征阳性等病理反射。当用棉签轻划患儿足底外侧时,大脚趾背屈,其余脚趾呈扇形展开。这是由于脑部病变破坏了上运动神经元对脊髓反射的抑制作用,使得脊髓的低级反射中枢失去控制,从而出现病理反射。
语言障碍
发音不清:部分先天性脑瘫患儿存在语言障碍,表现为发音不清楚,不能准确发出某些音节。这与脑部控制语言中枢的区域受损有关,使得患儿的语言运动功能受到影响,无法协调口腔、咽喉等部位的肌肉来准确发音。
语言发育迟缓:患儿语言发育明显落后于正常儿童,可能出现词汇量少、不能表达复杂语句等情况。例如,正常2岁儿童能说简单的短语,而先天性脑瘫患儿2岁时可能还只能发出简单的单音,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影响了语言的认知、理解和表达等多方面的发育过程。
智力障碍
智力水平低于正常儿童:约30%-50%的先天性脑瘫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智力障碍的程度可从轻度到重度不等。轻度智力障碍患儿可能在学习能力、认知能力等方面稍低于正常儿童;重度智力障碍患儿则在多个方面严重落后,生活难以自理。这是由于脑部受损的部位涉及智力相关的脑区,如大脑皮层等,影响了大脑的正常功能,导致智力发育受限。
癫痫发作
部分患儿会出现癫痫:先天性脑瘫患儿中约有10%-20%会合并癫痫发作。癫痫发作的形式多样,包括全身性发作、部分性发作等。癫痫的发生与脑部异常放电有关,脑部病变导致神经元的异常同步化放电,从而引发癫痫发作。例如,有的患儿会出现突然的意识丧失、四肢抽搐等全身性癫痫发作表现。
视觉、听觉障碍
视觉障碍:约25%-50%的先天性脑瘫患儿存在视觉障碍,如斜视、弱视、视野缺损等。这可能是由于脑部病变影响了视觉传导通路或视觉中枢的发育。例如,斜视可能是由于眼部肌肉的运动控制异常,而视觉中枢受损则可能导致视野范围缩小等问题。
听觉障碍:部分患儿伴有听觉障碍,表现为听力下降等。这与脑部听觉中枢或听觉传导路径的病变有关,使得患儿对声音的感知和处理出现异常。
对于先天性脑瘫患儿,需要早期进行康复评估和干预,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包括运动康复、语言康复等。同时,要关注患儿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家庭也要积极配合康复治疗,为患儿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在护理方面,要注意预防并发症,如压疮、肺炎等,对于有视觉、听觉障碍的患儿,要加强相应的护理和训练,帮助其尽可能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康复重点有所不同,婴幼儿期以促进运动和神经发育为主,学龄期则注重功能的巩固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