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指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状态,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可视为低血压,不同人群正常血压范围有差异,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低血压,有相应表现及影响,需通过一般评估和辅助检查来评估,处理原则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有不同注意事项。
1.成人低血压情况
生理性低血压:部分健康人群血压值虽已达到低血压标准,但无任何自觉症状,经长期随访,除血压偏低外,人体各系统器官无缺血和缺氧等异常,也不影响寿命。例如一些体型较瘦弱的年轻女性,血压可能长期处于90/60mmHg左右,但身体并无不适。
病理性低血压:由某些疾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低血压。比如大出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感染、过敏等情况可导致血压急剧下降;一些慢性疾病如肺结核、恶性肿瘤、营养不良等也可能引发低血压。
2.儿童低血压情况
儿童的血压正常范围与年龄有关。新生儿收缩压正常范围在60-70mmHg,1岁以内婴儿收缩压为70-80mmHg,1-10岁儿童收缩压约为(年龄×2+80)mmHg,舒张压约为收缩压的2/3。如果儿童血压低于相应年龄正常范围的最低值,可能存在问题。例如1岁儿童收缩压低于70mmHg,就需考虑低血压可能,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营养不良、感染性休克等多种因素有关。
低血压的表现及影响
1.生理性低血压表现
生理性低血压者一般没有明显不适,多在体检时发现血压偏低,对日常生活、工作和寿命通常无明显影响。
2.病理性低血压表现
缺血缺氧相关表现:当出现病理性低血压时,由于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可能会出现头晕、眼黑、肢软、冷汗、心悸、少尿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晕厥或休克,如急性大量失血导致的低血压,可迅速出现面色苍白、脉搏细速、呼吸急促等休克表现,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危及生命。
不同疾病导致的伴随表现:如果是由肺结核引起的病理性低血压,还可能伴有咳嗽、咳痰、低热、盗汗等肺结核的典型症状;由恶性肿瘤导致的病理性低血压,可能会有消瘦、乏力、肿瘤局部相关症状等。
低血压的评估与检查
1.一般评估
医生会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有无相关疾病史、用药史、家族史等,还会了解症状出现的时间、诱发因素、伴随症状等。同时会进行体格检查,检查生命体征、心肺腹部等情况,初步判断低血压的可能原因。
2.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根据初步评估可能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心肌酶谱等检查。例如怀疑感染性休克导致的低血压,会进行血常规检查看白细胞等炎症指标情况;怀疑营养不良导致的低血压,会检查肝肾功能、血糖等了解营养状况。
影像学检查:如怀疑心血管疾病导致的低血压,可能会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怀疑神经系统病变相关低血压,可能会进行头颅CT或MRI等检查;怀疑内分泌疾病相关低血压,可能会进行甲状腺功能等相关内分泌检查。
低血压的处理原则
1.生理性低血压处理
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但建议此类人群定期监测血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保证营养摄入均衡)、适量运动(增强体质)、规律作息等。
2.病理性低血压处理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由大出血引起的低血压,需立即采取措施止血、补充血容量等;若是感染性休克导致的低血压,要积极控制感染,进行抗感染治疗和抗休克治疗;对于由慢性疾病如肺结核、恶性肿瘤等引起的低血压,需针对原发疾病进行相应的治疗,如抗结核治疗、抗肿瘤治疗等。
对症支持治疗:在针对病因治疗的同时,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如补充血容量(通过静脉输液等方式)以维持有效循环血量,改善组织器官灌注。对于出现头晕等症状的患者,要让其平卧休息,避免突然站立等可能加重头晕的动作。
特殊人群低血压注意事项
1.老年人低血压
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血压调节能力减弱,更容易出现低血压相关问题。要注意避免快速变换体位,如从卧位突然站立,防止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导致晕厥。同时,老年人用药需谨慎,很多药物可能引起低血压,如降压药等,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定期监测血压。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可适当增加盐的摄入,但也要避免过咸。
2.儿童低血压
儿童低血压需重视,尤其是由疾病引起的低血压。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精神状态等。如果儿童出现低血压相关症状,如精神萎靡、活动减少等,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以明确病因,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处理。在日常生活中,要保证儿童合理的营养供应,促进其正常生长发育,预防因营养不良等导致的低血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