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腹泻发烧的常见原因包括感染因素(病毒如轮状、诺如病毒,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菌感染)和非感染因素(饮食不当、气候因素);临床表现有不同性状和次数的腹泻及轻到重的发烧等;诊断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及大便常规、血常规等;处理包括一般处理(饮食调整、补充水分)和对症处理(退烧、止泻等);小婴儿和有基础疾病的孩子需特殊注意,家长要密切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必要时就医。
一、常见原因
(一)感染因素
1.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是引起儿童腹泻发烧较常见的病毒之一,多发生在秋冬季节,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感染后,病毒在肠道内大量繁殖,导致肠道黏膜受损,引起腹泻,同时引发机体免疫反应,出现发烧症状。此外,诺如病毒也可导致孩子出现腹泻、发烧,其传播力强,易在集体机构中暴发流行。
2.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沙门菌等感染。孩子食用被细菌污染的食物或水后,细菌在肠道内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刺激肠道黏膜,引起炎症反应,出现腹泻,同时细菌毒素等物质可作为致热源,引起发烧。例如,大肠杆菌O157:H7感染可导致严重的腹泻,甚至出现血性腹泻,并可能伴有发烧。
(二)非感染因素
1.饮食因素:饮食不当是常见原因,如孩子进食过多、过快,或突然改变饮食种类,添加新的辅食等,都可能引起消化不良,出现腹泻,进而可能伴有体温升高。例如,孩子一次性摄入大量油腻食物,超出了胃肠道的消化能力,就容易引发消化不良性腹泻,同时可能伴有轻度发烧。
2.气候因素:天气突然变化,腹部着凉,可使肠道蠕动加快,导致腹泻,并且可能影响孩子的体温调节功能,出现发烧。比如,孩子夜间踢被子,腹部受凉后,很快就可能出现腹泻、发烧的症状。
二、临床表现及相关表现
(一)腹泻表现
孩子腹泻的次数、大便性状等有所不同。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大便多为水样或蛋花汤样,次数较多;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大便可能带有黏液、脓血等。腹泻严重时,孩子可能出现脱水症状,如口唇干燥、尿量减少、精神萎靡等。
(二)发烧表现
发烧程度可轻可重,体温可达到38℃-40℃不等。同时,孩子可能伴有精神不佳、食欲减退等表现。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方法
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孩子的病史,包括饮食情况、接触史等,进行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腹部情况,同时可能会进行大便常规、血常规等检查。大便常规可帮助判断是否有感染及感染的类型,血常规可了解孩子是否有炎症反应及感染的大致类型(细菌或病毒感染等)。
(二)鉴别诊断
需要与其他引起腹泻发烧的疾病相鉴别,如肠炎、痢疾等。肠炎的症状与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发烧有相似之处,但痢疾有其特定的临床表现,如典型的脓血便等,通过大便培养等检查可进一步鉴别。
四、处理原则
(一)一般处理
1.饮食调整:对于腹泻的孩子,应适当调整饮食,如母乳喂养的孩子可继续母乳喂养,但母亲要注意饮食清淡;人工喂养的孩子可适当减少奶量,或暂时更换为腹泻奶粉。添加辅食的孩子,应暂停新的辅食添加,给予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
2.补充水分:防止脱水是重要措施,可让孩子多喝口服补液盐,以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如果孩子出现脱水症状,如精神差、尿量明显减少等,应及时就医,可能需要静脉补液。
(二)对症处理
1.退烧处理:如果孩子体温不超过38.5℃,优先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用温毛巾擦拭孩子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帮助散热。如果体温超过38.5℃,可在医生指导下考虑使用退烧药物,但要注意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的退烧方式或药物。
2.止泻处理:可根据孩子的情况,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止泻药物,但对于小婴儿要谨慎使用。同时,可适当使用肠道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功能。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小婴儿
小婴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对腹泻发烧的耐受性较差,更容易出现脱水等严重情况。所以,对于小婴儿出现腹泻发烧,家长要更加密切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一旦有异常应及时送医。在护理方面,要注意臀部护理,防止出现红臀等情况。
(二)有基础疾病的孩子
如果孩子本身有先天性心脏病、营养不良等基础疾病,出现腹泻发烧时,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要更加积极地进行治疗和监测。要密切关注孩子的体温变化、腹泻情况以及基础疾病的相关表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孩子出现腹泻发烧时,家长要保持警惕,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必要时及时就医,以便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