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高血压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包括多种类型,发病与孕妇自身因素(年龄、遗传、基础疾病)和生活方式因素(体重、饮食、运动)相关,有不同临床表现,对母儿有不良影响,通过诊断监测来确诊和了解情况,可通过孕前保健和孕期管理预防,发病后根据病情进行相应管理,需重视以保障母儿健康。
发病因素
孕妇自身因素
年龄:年轻孕妇(<18岁)和高龄孕妇(≥35岁)发病风险相对较高。年轻孕妇身体各系统功能尚未完全成熟,高龄孕妇身体机能逐渐衰退,血管等调节功能可能出现异常。
遗传因素:有家族史的孕妇发病几率高于无家族史者。如果家族中有亲属曾患妊娠高血压相关疾病,那么孕妇体内可能携带相关遗传易感基因,使得其在妊娠期更易发生高血压。
基础疾病:本身患有慢性肾炎、糖尿病等疾病的孕妇,妊娠期间发生妊娠高血压的风险增加。例如,糖尿病孕妇由于糖代谢紊乱,会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导致血管收缩舒张功能失调,进而引发高血压。
生活方式因素
体重:孕前超重或肥胖(体重指数BMI≥28kg/m2)的孕妇,妊娠高血压的发生率明显升高。肥胖会导致体内脂肪堆积,引起内分泌紊乱,脂肪细胞分泌多种炎症因子和血管活性物质,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从而增加高血压发生风险。
饮食:长期高盐饮食的孕妇,钠摄入过多会导致体内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加重心脏和血管负担,容易引发高血压。而饮食中缺乏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也可能影响血管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增加发病几率。
缺乏运动:孕期活动量过少,身体新陈代谢减慢,血液循环不畅,血管弹性降低,也会使妊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上升。
临床表现
妊娠期高血压:主要表现为妊娠20周后出现血压升高,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产后12周内血压恢复正常,尿蛋白阴性。部分孕妇可能伴有轻度水肿。
子痫前期:除了妊娠期高血压的表现外,还伴有尿蛋白阳性(24小时尿蛋白定量≥0.3g或尿蛋白/肌酐比值≥0.3,或随机尿蛋白≥+),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头痛、眼花、上腹部不适等症状。
子痫:在子痫前期的基础上发生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的抽搐,是妊娠高血压最严重的阶段,可导致孕妇昏迷、胎盘早剥、胎儿窘迫等严重并发症。
对母儿的影响
对孕妇的影响
妊娠高血压可能导致孕妇出现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损害,如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等。子痫还可能引发孕妇抽搐、误吸、窒息等严重情况,危及生命。
产后可能出现血压难以恢复正常、遗留慢性高血压等问题,增加未来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对胎儿的影响
可导致胎儿生长受限,胎儿体重低于同孕周正常胎儿。因为妊娠高血压会影响胎盘的血液灌注,使胎儿获取营养物质和氧气不足,从而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
增加胎儿窘迫、早产、死胎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胎盘血流灌注不足会导致胎儿缺氧,严重时可造成胎儿宫内死亡。
诊断与监测
诊断:通过定期产检测量血压、尿常规检查尿蛋白等进行诊断。医生会根据孕妇的病史、临床表现以及相关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是否为妊娠高血压以及具体的分型。
监测
血压监测:孕妇需要定期监测血压,了解血压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发现血压异常波动。
尿蛋白监测:通过尿常规或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查,监测尿蛋白情况,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胎儿监测:包括胎动计数、胎心监护、B超监测胎儿生长发育等,及时了解胎儿在宫内的情况,确保胎儿健康。
预防与管理
预防
孕前保健:计划怀孕的女性应进行孕前体检,了解自身健康状况,积极治疗基础疾病。调整体重至正常范围,保持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孕期管理:孕期要注意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减少高盐食物摄入,增加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摄入。适当进行运动,如散步等,但要避免过度劳累。定期产检,密切监测血压、尿蛋白及胎儿情况。
管理
对于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若病情较轻,可通过休息、左侧卧位等方式改善症状,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果病情加重,可能需要住院治疗,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降压等相应治疗。
子痫前期患者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行个体化治疗,包括休息、镇静、解痉、降压等治疗,必要时终止妊娠以保障母儿安全。子痫患者则需要立即控制抽搐,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稳定,积极防治并发症,并根据情况考虑终止妊娠。
总之,妊娠高血压是一种需要孕妇、家属及医护人员高度重视的妊娠期疾病,通过了解其发病因素、临床表现、对母儿的影响以及做好预防和管理工作,能够有效降低妊娠高血压的发生风险,保障母儿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