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头溢液指非妊娠和非哺乳期从乳腺导管内流出液体,有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生理性如妊娠期、哺乳期及月经前期的正常现象,病理性包括乳腺导管扩张症、乳腺囊性增生病、乳管内乳头状瘤、乳腺癌等;需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溢液涂片细胞学检查、血液激素水平检测)、影像学检查(乳腺超声检查、乳腺X线摄影、乳腺磁共振成像)进行评估与检查;不同人群乳头溢液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育龄女性、中老年女性、男性出现乳头溢液均应及时就医做全面评估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生理性因素:正常情况下,部分女性在妊娠期和哺乳期会出现乳头溢液,这是由于体内激素变化导致乳腺分泌乳汁,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另外,少数女性在月经前期可能会出现乳头溢液,与月经前体内激素水平波动有关,一般溢液量较少,月经结束后多可自行缓解。
病理性因素
乳腺导管扩张症:多见于中、老年女性,主要表现为乳头溢液,溢液多为浆液性或脓性,部分患者可伴有乳晕下肿块,肿块边界不清,与皮肤可有粘连。其发病与乳腺导管排泄障碍、异常激素刺激等有关。
乳腺囊性增生病:常见于中年女性,患者常出现乳房胀痛,同时可伴有乳头溢液,溢液多为淡黄色、黄绿色浆液性或血性。乳腺囊性增生病是由于内分泌失调,雌激素、孕激素比例失调,使乳腺实质增生过度和复旧不全所致。
乳管内乳头状瘤:多见于40-50岁的经产妇,一般无自觉症状,常因乳头溢液污染内衣而引起注意,溢液可为血性、暗棕色或黄色浆液性。乳管内乳头状瘤是发生于乳腺导管内的良性肿瘤,瘤体很小,带蒂且有许多绒毛,血管丰富,极易出血。
乳腺癌:部分乳腺癌患者会出现乳头溢液,溢液多为血性,同时可伴有乳房肿块,肿块质地坚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可伴有乳头凹陷、乳房皮肤橘皮样改变等。乳腺癌的发生与遗传、激素水平、乳腺组织的基因突变等多种因素有关。
乳头溢液的评估与检查
病史采集:需要详细询问患者乳头溢液的情况,包括溢液发生的时间、单侧还是双侧、溢液的颜色(如无色、乳白色、黄色、血性等)、溢液的量以及是否伴有乳房疼痛、肿块等症状,同时要了解患者的月经史、生育史、家族乳腺癌病史等。例如,对于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出现乳头溢液,需要更加警惕乳腺癌的可能。
体格检查:医生会对乳房进行全面检查,包括视诊观察乳头有无凹陷、皮肤有无异常,触诊检查乳房有无肿块及其位置、大小、质地、活动度等情况。如发现乳房内有肿块,还需要判断肿块与乳头、皮肤等的关系。
实验室检查:
溢液涂片细胞学检查:通过对乳头溢液进行涂片,然后进行细胞学检查,有助于发现癌细胞,对于诊断乳腺癌等疾病有一定帮助。
血液激素水平检测:检测雌激素、孕激素、泌乳素等激素水平,了解体内激素状态。例如,泌乳素瘤患者可能会出现泌乳素水平明显升高,同时伴有乳头溢液等症状。
影像学检查
乳腺超声检查:简便易行,可初步判断乳腺内有无肿块,以及肿块的性质(囊性或实性)等,对于乳头溢液的患者,超声检查可以观察乳腺导管情况,有无扩张等。
乳腺X线摄影(钼靶):对于发现乳腺内的钙化灶等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对于判断乳腺肿瘤的良恶性有一定帮助,特别是对于一些微小的钙化灶,钼靶检查更具优势。
乳腺磁共振成像(MRI):对于乳腺病变的检出敏感性较高,尤其是对于多灶性、多中心性的乳腺病变以及评估乳腺癌的范围等有重要作用,在乳头溢液的评估中也可发挥一定作用。
不同人群乳头溢液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育龄女性:育龄女性出现乳头溢液需要首先考虑是否与妊娠、哺乳相关,同时要关注激素水平变化。如果是月经前期出现的乳头溢液,一般无需过于紧张,但如果溢液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例如,育龄女性如果乳头溢液为血性,即使量少也需要进一步检查以排除乳腺导管内病变等。
中老年女性:中老年女性出现乳头溢液时,乳腺癌的可能性相对较高,需要更加积极地进行相关检查。同时,中老年女性可能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在进行检查和诊断时需要综合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例如,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中老年女性在进行乳腺X线检查等时,要告知医生相关病史,以便医生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案。
男性:男性乳头溢液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出现乳头溢液需要高度重视,因为男性患乳腺癌的可能性虽然较低,但也不能忽视,需要尽快进行详细检查,排除乳腺病变等情况。
乳头溢液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症状,无论是哪种人群出现乳头溢液都应及时到医院就诊,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