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可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不同人群及特殊情况与其他类似出疹性疾病鉴别。临床表现上,猩红热多发热1-2天出疹,皮疹为针尖大小丘疹,有脱皮,全身症状有高热、咽痛等;实验室检查中,血常规猩红热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病原学可分离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儿童是高发人群,成人表现有差异;不典型猩红热需综合多因素鉴别,还需与其他链球菌感染性疾病区分。
一、临床表现鉴别
(一)皮疹特点
1.猩红热:多在发热1-2天后出疹,皮疹为弥漫性充血的皮肤上出现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褪色,伴有痒感。皮疹先从耳后、颈部开始,然后迅速蔓延至全身。皮疹消退后可有脱皮现象,一般在发病后1周末开始脱皮,脱皮程度不一,重者可呈大片状脱皮。
2.其他类似疾病
风疹:皮疹一般在发热1-2天后出现,为淡红色斑丘疹,开始于面部,24小时内布满全身,疹间有正常皮肤,一般3天左右皮疹消退,无脱皮现象。
麻疹:发热3-4天后出疹,出疹顺序为先从耳后、发际开始,逐渐波及面部、躯干、四肢,皮疹为红色斑丘疹,可融合成片,疹间可见正常皮肤,出疹3-4天后体温开始下降,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留有色素沉着和糠麸样脱屑。
幼儿急疹: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一般发热3-5天后体温骤降,同时出现皮疹,皮疹为红色斑丘疹,散在分布,压之褪色,多先发生于颈部、躯干,然后蔓延至面部、四肢,1-2天皮疹消退,无脱皮。
(二)全身症状
1.猩红热:患者可有高热,体温可达39℃左右,同时伴有咽痛、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咽部充血明显,扁桃体红肿,有时可见脓性分泌物。
2.其他类似疾病
风疹: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可有低热或中度发热,伴有轻度咳嗽、流涕、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耳后、枕后淋巴结肿大、触痛。
麻疹:全身症状较重,发热较高,可达39-40℃,伴有咳嗽、流涕、流泪等卡他症状,口腔可见麻疹黏膜斑(科氏斑)。
幼儿急疹:一般发热期间精神状态尚可,热退疹出后精神食欲逐渐恢复正常。
二、实验室检查鉴别
(一)血常规
1.猩红热:白细胞总数升高,一般可达(10-2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可达80%以上,可有核左移现象。
2.其他类似疾病
风疹: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并可见异型淋巴细胞。
麻疹: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幼儿急疹: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增高。
(二)病原学检查
1.猩红热:咽拭子或其他病灶分泌物细菌培养可分离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该菌在血琼脂平板上生长,菌落周围有溶血环,且对杆菌肽敏感。
2.其他类似疾病:风疹、麻疹、幼儿急疹等一般无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病原学表现。
三、不同人群的鉴别要点
(一)儿童
儿童是猩红热的高发人群,在鉴别时要特别注意儿童的临床表现特点。儿童患猩红热时,全身症状相对明显,皮疹特点典型,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咽部情况,儿童咽部感染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时,炎症反应可能较为剧烈。对于有发热、皮疹的儿童,要及时进行血常规和病原学检查以明确诊断。例如,在幼儿园等儿童聚集场所,若有儿童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要警惕猩红热的可能,及时与其他出疹性疾病鉴别。
(二)成人
成人患猩红热时,临床表现可能与儿童有所不同,但基本的皮疹特点和全身症状仍有一定共性。成人患猩红热时,咽痛可能更为剧烈,全身中毒症状有时也较明显。在鉴别时同样需要依靠实验室检查,尤其是病原学检查来明确是否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同时,成人要注意与自身其他可能引起发热、皮疹的疾病相鉴别,如药物疹等,但药物疹一般有明确的用药史,而猩红热有典型的病原学特点。
四、特殊情况鉴别
(一)不典型猩红热
有时猩红热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如皮疹不典型、发热不明显等情况,此时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鉴别。要详细询问病史,包括近期是否有与猩红热患者接触史等。同时,多次进行病原学检查,因为不典型猩红热也可能存在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需要与其他不典型的出疹性疾病相鉴别,如某些病毒感染引起的出疹性疾病,这些疾病的病原学和临床表现与不典型猩红热有相似之处,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检查来明确诊断。
(二)与其他链球菌感染性疾病鉴别
有些疾病可能由其他链球菌引起,但临床表现与猩红热有相似之处,需要进行鉴别。例如C组、G组链球菌感染也可能引起发热、皮疹等表现,但通过病原学鉴定可以区分不同组的链球菌,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有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抗原性,可通过特异性的血清学试验等进行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