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的中医辩证包括心虚胆怯证、心血不足证、阴虚火旺证、心阳不振证、水饮凌心证、瘀阻心脉证。心虚胆怯证表现为心悸不宁等,各年龄段均可出现,平素胆小易惊等易诱发;心血不足证表现为心悸气短等,体质虚弱者多见,女性相对更易发生;阴虚火旺证表现为心悸易惊等,素体阴虚或久病耗伤阴液者多见;心阳不振证表现为心悸不安等,素体阳虚或年老体衰等者多见;水饮凌心证表现为心悸等,患有水肿、痰饮等影响心功能者多见;瘀阻心脉证表现为心悸不安等,有瘀血病史者多见,中老年人多见。
表现: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人群特点:各年龄段均可出现,多见于平素胆小易惊之人,生活中突然受到惊吓等刺激易诱发,病史方面可能有曾受惊恐的经历。
年龄因素:儿童若受到突发惊吓等情况也可出现该证型,因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惊吓等刺激更敏感;老年人若体质虚弱且情志易受影响,也易出现心虚胆怯的情况。
性别差异:无明显特定性别倾向,但性格相对内向、敏感的人群更易发生。
生活方式: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大,过度劳累,睡眠不足等生活方式易促使心虚胆怯证的发生。
心血不足证
表现: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
人群特点:多见于体质虚弱者,尤其是长期慢性疾病耗伤气血,或饮食不节、营养不良之人。
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均可见,儿童可能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喂养不当导致气血不足;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气血渐衰,易出现心血不足;中青年女性若月经不调等导致失血过多也易出现该证型。
性别差异:女性相对更易发生,因女性有月经、妊娠、分娩等生理特点,易失血耗气。
生活方式:过度节食减肥、长期慢性失血(如月经过多等)、劳累过度、睡眠质量差等生活方式易引发心血不足证。
病史:有慢性失血病史、慢性消耗性疾病病史等人群易出现。
阴虚火旺证
表现: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
人群特点:多见于素体阴虚之人,或久病耗伤阴液者。
年龄因素:中青年多见,老年人若有阴液亏虚基础疾病也可出现,儿童较少见该证型。
性别差异:无明显特定性别倾向,但阴液相对不足的人群易患。
生活方式:长期熬夜、过度使用电子设备耗伤阴液,过度劳累、精神压力大导致虚火内生,过食辛辣刺激食物等生活方式易诱发阴虚火旺证。
病史:有慢性疾病长期耗伤阴液病史,如糖尿病等消耗性疾病病史者易出现。
心阳不振证
表现: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
人群特点:多见于素体阳虚,或年老体衰、久病累及心阳者。
年龄因素:老年人多见,儿童少见,因老年人阳气渐衰;中青年若有先天心阳不足或久病损伤心阳也可出现。
性别差异:无明显特定性别倾向,但阳虚体质者易患。
生活方式:长期处于寒冷环境、过度劳累损伤阳气、过食生冷寒凉食物等生活方式易导致心阳不振。
病史:有心脏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等导致心阳受损,或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后期出现心阳不振者。
水饮凌心证
表现:心悸,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眩晕,恶心呕吐,流涎,舌淡胖,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细而滑。
人群特点:多见于患有水肿、痰饮等疾病,影响心功能的人群,如心功能不全患者等。
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出现,老年人因脏腑功能衰退,更易出现水饮内停影响心功能的情况;儿童较少见,除非有先天性心肾疾病导致水饮凌心。
性别差异:无明显特定性别倾向。
生活方式: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生冷之品,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水饮内停,进而影响心脏;长期居住潮湿环境等也易诱发。
病史:有水肿病、肺心病等导致水液代谢失常,进而影响心脏功能的病史者易出现该证型。
瘀阻心脉证
表现: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人群特点:多见于有瘀血病史之人,如冠心病、心肌病等患者。
年龄因素:中老年人多见,因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易发生瘀血;中青年若有外伤等导致瘀血内阻,也可出现该证型。
性别差异:无明显特定性别倾向,但有血管病变基础的人群易患。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酗酒、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易导致血脉瘀滞,引发瘀阻心脉证;缺乏运动也易使气血运行不畅,增加瘀血形成的风险。
病史:有冠心病、心肌梗死病史,或有外伤致瘀血留滞等病史者易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