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疝气包括腹股沟疝和脐疝等,成因有解剖因素和腹内压增高因素,症状分别为腹股沟疝有可复性包块等、脐疝有脐部包块等,诊断靠体格检查和超声检查,治疗分非手术(观察等待、疝气带压迫)和手术(1岁以上腹股沟疝等及嵌顿时需手术,术式多为疝囊高位结扎术),预防要减少腹内压增高因素等,术后要护理伤口、限制活动、注意饮食。
一、小孩疝气的定义
小孩疝气是小儿外科常见疾病之一,主要包括腹股沟疝和脐疝等类型。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脐疝则是疝内容物通过脐环突出。
二、小孩疝气的成因
1.解剖因素
对于腹股沟疝,在胎儿发育过程中,睾丸逐渐下降,腹股沟管处的腹膜鞘状突未闭是引发小儿腹股沟疝的重要原因。男孩的鞘状突未闭概率相对较高,这使得腹腔内容物容易通过未闭的鞘状突进入腹股沟管甚至阴囊。
脐疝是由于脐环闭锁不全或脐部瘢痕组织薄弱,在腹内压增高时,腹腔内容物由此突出形成。
2.腹内压增高因素
小孩经常哭闹、咳嗽、便秘等情况都可能导致腹内压升高。比如小孩剧烈哭闹时,腹腔内压力急剧上升,就容易促使腹腔内脏器通过薄弱部位突出形成疝气。年龄较小的婴幼儿,自身的神经调节功能不完善,更容易出现频繁哭闹的情况,从而增加了患疝气的风险。
三、小孩疝气的症状表现
1.腹股沟疝
可复性包块:通常在孩子哭闹、站立、行走或咳嗽时,腹股沟区会出现可复性的包块,一般呈椭圆形或梨形,大小不一。安静平卧或睡眠时,包块可自行消失。男孩的疝块可能会下降至阴囊,此时家长可以明显看到阴囊部位有隆起的包块。
局部不适:部分孩子可能会感到局部有坠胀感,但由于小孩表达能力有限,可能仅表现为哭闹不安等情况。
2.脐疝
脐部包块:脐部可见一球形或半球形的可复性包块,哭闹、咳嗽或直立时,疝块突出,安静平卧时缩小或消失。用手指压迫脐疝包块,常可将突出的内容物还纳至腹腔,并可摸到脐环的边缘。
四、小孩疝气的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
医生会详细检查孩子的腹股沟区或脐部,通过视诊观察是否有包块突出,触诊时判断包块的性质,如是否可还纳等。对于腹股沟疝,还会检查睾丸的位置等情况,以明确病情。
2.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疝内容物的情况,有助于鉴别疝气的类型以及判断有无嵌顿等情况。通过超声能够观察到腹腔内的脏器是否通过缺损部位突出到体表的包块内。
五、小孩疝气的治疗
1.非手术治疗
观察等待:对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脐疝有自行愈合的可能,可采取观察等待的方法。因为婴儿的脐环有可能随着生长发育逐渐闭锁。在此期间,要尽量避免孩子剧烈哭闹、便秘等增加腹内压的情况。
疝气带压迫:对于一些腹股沟疝患儿,在一定年龄段可以考虑使用疝气带压迫治疗,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且要注意疝气带的松紧度,避免影响孩子局部的血液循环等。不过这种方法对于6个月以上的婴儿效果相对有限。
2.手术治疗
适应症:一般来说,1岁以上的腹股沟疝患儿以及脐疝直径大于2厘米以上的患儿通常需要手术治疗。另外,如果疝气发生嵌顿,即包块不能还纳,并且伴有腹痛、呕吐等症状时,需要紧急手术治疗,否则可能会导致疝内容物缺血坏死等严重后果。
手术方式:目前小儿疝气手术多采用疝囊高位结扎术。对于腹股沟疝,手术是在腹股沟区做小切口,找到疝囊并进行高位结扎;对于脐疝则是将脐环处的疝囊结扎后修补脐部。手术创伤相对较小,恢复较快。
六、小孩疝气的预防及护理
1.预防措施
减少腹内压增高因素:尽量避免孩子长时间哭闹,安抚孩子情绪,当孩子哭闹时可以通过喂奶、轻拍等方式缓解;预防孩子感冒咳嗽,及时治疗呼吸道感染;调整孩子的饮食,避免便秘,保证孩子大便通畅,可适当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密切观察: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腹股沟区和脐部情况,一旦发现有异常包块突出等情况,及时就医。
2.术后护理
伤口护理:对于接受手术治疗的孩子,要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沾水,防止感染。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更换伤口敷料。
活动限制:术后要注意限制孩子的剧烈活动,避免孩子奔跑、剧烈哭闹等,防止腹内压升高导致疝气复发。一般建议在术后1-2周内避免孩子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
饮食护理:术后饮食要清淡易消化,保证孩子摄入足够的营养,促进伤口愈合。可以多给孩子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牛奶、新鲜的蔬菜水果等。
总之,小孩疝气是需要家长关注的小儿常见疾病,了解其成因、症状、诊断、治疗及预防护理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合适的措施,保障孩子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