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乳腺炎有局部和全身症状,局部有大小质地不一、边界不清且与周围组织粘连的肿块,程度和表现各异的疼痛,以及橘皮样改变或轻度发红等皮肤改变;全身有37.5℃-38℃左右的低热(个体差异大)和全身乏力(因炎症消耗能量致身体虚弱),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有差异,生活方式及病史等会影响其症状表现。
慢性乳腺炎有局部和全身症状,局部有大小质地不一、边界不清且与周围组织粘连的肿块,程度和表现各异的疼痛,以及橘皮样改变或轻度发红等皮肤改变;全身有37.5℃-38℃左右的低热(个体差异大)和全身乏力(因炎症消耗能量致身体虚弱),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有差异,生活方式及病史等会影响其症状表现
一、局部症状
1.乳房肿块
慢性乳腺炎患者乳房可出现肿块,肿块大小不一,质地可硬可软,一般边界不太清晰,与周围组织有一定粘连。例如,部分患者可在乳房内摸到质地较韧的结节状肿块,活动度较差。这是因为炎症处于慢性过程时,局部组织增生、纤维组织形成等导致肿块形成。
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乳房肿块表现可能有差异,年轻患者由于乳房组织相对柔软,肿块可能相对更容易被察觉,但判断仍需专业检查;中老年患者乳房组织相对致密,肿块可能需要更细致的触诊才能发现。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等可能影响身体免疫状态,进而影响慢性乳腺炎肿块的形成和发展。有乳腺病史的患者,慢性乳腺炎肿块的出现可能与既往乳腺病变基础有关。
2.乳房疼痛
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或刺痛。隐痛较为常见,患者往往能感觉到乳房有持续的轻微疼痛,在月经周期等激素水平变化时,疼痛可能会有一定波动。胀痛则表现为乳房胀满样疼痛,刺痛相对较为尖锐。慢性炎症刺激乳腺组织及周围神经,导致疼痛产生。
性别差异上,女性患者由于乳腺生理结构特点,慢性乳腺炎疼痛相对更常见。年龄方面,青春期女性乳房处于发育阶段,慢性乳腺炎疼痛可能与乳腺发育和炎症刺激共同作用有关;更年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乳房疼痛可能会更明显。生活方式中,过度劳累可能加重乳房疼痛,因为劳累会影响身体的整体机能,包括对炎症的调控。有乳腺外伤史等病史的患者,慢性乳腺炎疼痛可能更易出现且程度可能不同。
3.乳房皮肤改变
部分患者乳房皮肤可能出现橘皮样改变,这是因为慢性炎症导致乳房皮下淋巴管受堵,淋巴回流障碍,皮肤出现类似橘皮的凹陷。还有些患者乳房皮肤可能有轻度发红,不过一般发红程度不如急性乳腺炎那么明显,皮肤温度可能略有升高,但通常不伴有急性乳腺炎那样的高热引起的显著皮肤温度升高。
年龄较小的患者皮肤相对娇嫩,慢性乳腺炎皮肤改变可能在外观上与成人有一定差异,但本质是炎症导致的皮肤相关病理变化。男性慢性乳腺炎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皮肤改变也遵循炎症导致的病理过程。生活方式中,皮肤卫生状况差可能增加慢性乳腺炎皮肤感染的风险,进而影响皮肤改变情况。有乳房皮肤疾病史的患者,慢性乳腺炎皮肤改变可能更复杂。
二、全身症状
1.低热
慢性乳腺炎患者可能出现低热,体温一般在37.5℃-38℃左右,这是因为身体的免疫系统在与慢性炎症进行持续斗争,产生的炎症介质等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出现低热情况。不过,也有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低热表现,个体差异较大。
年龄较小的儿童患慢性乳腺炎时,低热可能不太容易被察觉,需要家长密切关注孩子乳房局部情况以及体温的细微变化。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炎症的反应可能不如年轻人明显,低热表现可能不典型。女性在月经周期前后,身体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对低热的感知,而男性患慢性乳腺炎出现低热的情况相对更少,但一旦出现也需重视。生活方式中,长期营养不良会影响身体的免疫功能,可能使慢性乳腺炎患者低热情况更易出现且持续时间可能更长。有免疫性疾病病史的患者,慢性乳腺炎低热可能与基础免疫疾病相互影响。
2.乏力
患者常感到全身乏力,没有精神,这是因为慢性炎症持续消耗身体能量,身体处于一种相对虚弱的状态。乏力感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活动耐力,例如患者可能原本可以进行的轻度体力活动,在患病后会感到力不从心。
不同年龄患者乏力表现有所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活动减少、嗜睡等;老年人乏力可能更明显,且恢复较慢。性别方面,女性由于生理周期等因素,在慢性乳腺炎出现乏力时,可能与正常生理状态下的乏力相混淆,需要仔细鉴别。生活方式中,长期缺乏运动的人患慢性乳腺炎时,乏力感可能更突出,而规律运动的人相对可能乏力感较轻。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病史的患者,慢性乳腺炎导致的乏力可能会加重原有的身体虚弱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