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与哮喘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预后及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影响等方面存在差异,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多见于婴幼儿,多与感染相关,治疗及预后相对较好;哮喘是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有遗传易感性,呈反复发作性,需长期规范治疗,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年龄、性别对两者有一定影响,生活方式管理对两者均重要。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发生在婴幼儿时期的有喘息表现的急性支气管炎,多与感染有关,常见病原体为病毒,如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其发病机制可能与气道的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及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有关,往往有一定的感染诱因,起病相对较急,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
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等,有遗传易感性基础,多与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呼吸道感染、气候变化等因素相关,慢性病程,气道炎症持续存在。
二、临床表现
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
多见于1-3岁婴幼儿,喘息症状相对较轻,常伴有发热,体温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病程相对较短,一般在1-2周左右,喘息在感染控制后可逐渐缓解,肺部可闻及哮鸣音、粗湿啰音等,喘息发作时两肺呼吸音粗糙,可有散在干、湿啰音,多以呼气末明显。
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因咳嗽、喘息导致呼吸急促,但一般精神状态尚可,食欲影响相对较轻。
哮喘:
各年龄均可发病,婴幼儿哮喘往往有湿疹等过敏史,喘息呈反复发作性,多与接触过敏原等相关,发作时双肺可闻及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症状可在夜间及清晨加重,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烦躁不安等,部分患儿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缓解,长期反复发作可能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尤其对肺功能的影响,可导致肺通气功能障碍等。
三、辅助检查
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
血常规: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胸部X线:可无明显异常,或有肺纹理增粗等表现。
呼吸道病原检测:可明确是否有病毒等感染病原体。
哮喘:
肺功能检查:对于5岁以上患儿可进行支气管舒张试验或支气管激发试验等,若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增加≥12%,且FEV增加绝对值≥200ml)等提示气道高反应性,支持哮喘诊断。
过敏原检测:可通过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明确过敏原,有助于避免接触过敏原预防发作。
胸部X线:缓解期可无明显异常,发作期可出现两肺透亮度增加,呈过度通气状态。
四、治疗与预后
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
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及抗感染等,如病毒感染引起的主要是抗病毒及对症治疗,若有细菌感染则选用抗生素,喘息明显时可使用支气管舒张剂缓解症状,一般经过积极治疗后预后较好,多数患儿在感染控制后喘息等症状逐渐消失,肺部体征恢复正常。
年龄较小的患儿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避免发展为慢性喘息性疾病,家长需注意加强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等。
哮喘:
治疗原则是长期、持续、规范、个体化治疗,包括避免接触过敏原、药物治疗(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β受体激动剂等)等。药物治疗是控制气道炎症、预防哮喘发作的关键,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调整治疗方案。
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是否规范治疗及是否避免诱发因素等有关,部分患儿随年龄增长可逐渐缓解,但也有部分患儿病情迁延不愈,影响肺功能发育,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需要长期管理和监测。
五、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
年龄: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多见于婴幼儿阶段,而哮喘可发生在各年龄阶段,婴幼儿哮喘与自身的免疫系统发育、气道解剖特点等相关,随着年龄增长,免疫系统逐渐完善,部分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可能不再反复发作喘息,而哮喘的发病与长期的气道炎症累积有关,不同年龄阶段的治疗及预后评估需结合其生理特点,婴幼儿用药需更加谨慎,选择合适的剂型和药物。
性别: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与哮喘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但哮喘的遗传易感性等可能在不同性别中表现略有不同,但总体差异不明显。
生活方式:对于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和哮喘患儿,良好的生活方式管理很重要,如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应避免接触烟雾等刺激性气体,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哮喘患儿需特别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季节减少外出,保持家居环境清洁,避免尘螨等,合理安排运动等生活方式,适度运动有助于提高肺功能,但要避免在接触过敏原的环境中剧烈运动诱发哮喘发作。同时,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提高患儿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等诱发因素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