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瘙痒起白色皮屑的常见原因有银屑病(遗传与环境致免疫介导,各年龄组发病,有特定皮损表现)、鱼鳞病(遗传致角质形成细胞异常,不同类型发病年龄不同,皮肤干燥伴鱼鳞样鳞屑)、湿疹(多种内外因素致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任何年龄性别可发病,有相应皮损表现)、接触性皮炎(皮肤黏膜接触外界物质致炎症,任何年龄性别可发病,有接触部位皮损表现)。相关检查有体格检查(观察皮损等及问病史)和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等)。应对与注意事项包括一般注意事项(皮肤护理、避免刺激因素)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婴幼儿用温和护肤品等,老年人选宽松衣物、保持室内湿度等)。
发病机制:是一种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诱发的免疫介导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系统性疾病。遗传因素方面,多个染色体位点与银屑病相关,若家族中有银屑病患者,个体发病风险增加。环境因素包括感染(如链球菌感染)、精神紧张、外伤、手术、妊娠、吸烟和饮酒等。
年龄与性别:各年龄组均可发病,有两个发病高峰,即10-20岁和50-60岁,男女患病率无显著差异。
表现:典型表现为境界清楚、形状大小不一的红斑,周围有炎性红晕,表面覆盖多层银白色鳞屑,多有瘙痒感。鳞屑易于刮脱,刮净后可见淡红发亮的半透明薄膜,称薄膜现象,再刮除薄膜可见小出血点,称点状出血现象(Auspitz征)。
鱼鳞病
发病机制:是一组以皮肤干燥并伴有鱼鳞样鳞屑为特征的角化障碍性皮肤病,主要由遗传因素导致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和分化异常,使皮肤水分丢失增加和表皮屏障功能缺陷。
年龄与性别:不同类型鱼鳞病发病年龄不同,如性连锁隐性鱼鳞病多见于男性新生儿;板层状鱼鳞病可在出生时或生后不久发病;寻常型鱼鳞病儿童期发病较多。
表现:皮肤干燥、粗糙,伴有多角形或菱形鳞屑,外观如鱼鳞状或蛇皮状。病情轻重不一,轻者仅冬季皮肤干燥,有少量鳞屑;重者皮肤干燥粗糙,鳞屑厚重。
湿疹
发病机制: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内部因素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情绪变化、内分泌失调、感染、新陈代谢障碍等;外部因素如生活环境、气候变化、食物等均可影响湿疹的发生。
年龄与性别:任何年龄、性别均可发病,婴幼儿湿疹相对多见。
表现:急性期皮损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慢性期以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发作,瘙痒剧烈,也可出现皮肤干燥起白色皮屑的情况。
接触性皮炎
发病机制:是由于皮肤或黏膜接触某些外界物质后,在接触部位发生的炎症反应。引起接触性皮炎的物质主要有动物性、植物性和化学性物质三大类,其发病机制可分为原发性刺激和变态反应两种。
年龄与性别:任何年龄、性别均可发病,与接触物质有关。
表现:接触部位发生境界清楚的红斑、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出现水疱甚至大疱,去除接触物后经适当处理可痊愈,若再次接触可复发,部分患者可出现皮肤干燥、脱屑、瘙痒等表现。
相关检查与诊断
体格检查
医生会详细观察皮肤损害的形态、部位、大小、颜色等情况,同时询问病史,包括发病时间、诱因、有无家族史等。例如,银屑病的典型皮肤表现结合病史可初步诊断;接触性皮炎则根据接触史及典型接触部位皮损表现来考虑。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某些炎症性皮肤病如湿疹、接触性皮炎等可能出现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
皮肤组织病理检查:对于一些不典型病例,皮肤组织病理检查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如银屑病的病理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增厚,表皮突延长,真皮乳头水肿向上延伸等;鱼鳞病的病理表现为角质层增厚,颗粒层变薄或消失等。
应对与注意事项
一般注意事项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使用温和的清洁剂洗澡,洗澡后及时涂抹保湿剂,以保持皮肤水分,缓解干燥起屑及瘙痒症状。例如,选择含有甘油、尿素等成分的保湿剂。
避免刺激因素:对于银屑病患者,要避免感染、精神紧张等诱发因素;接触性皮炎患者要避免再次接触致敏物质;湿疹患者要注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过度搔抓皮肤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婴幼儿皮肤瘙痒起白色皮屑时,要特别注意选择温和无刺激的护肤品,洗澡水温度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因为婴幼儿皮肤屏障功能尚未发育完善,过度刺激可能加重病情。例如,选择专为婴幼儿设计的保湿产品,洗澡水温控制在37-38℃左右,洗澡时间5-10分钟为宜。
老年人:老年人皮肤瘙痒起白色皮屑可能与皮肤老化、皮脂腺和汗腺功能减退有关。要注意穿着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减少对皮肤的摩擦。同时,要注意保持室内适宜的湿度,可使用加湿器等。因为老年人皮肤干燥情况更明显,摩擦和干燥环境易加重瘙痒和皮屑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