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过速可分为窦性、室上性、室性等类型,不同类型有不同特点与影响因素。非药物干预包括休息放松、刺激迷走神经等,需注意不同人群应用差异。出现伴有严重症状或有基础病史的心动过速需及时就医,医疗治疗有药物、非药物等手段,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区分心动过速类型
(一)窦性心动过速
定义与特点: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超过100次/分钟即为窦性心动过速,常见于健康人吸烟、饮茶或咖啡、饮酒、体力活动及情绪激动时,某些病理状态如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休克、心肌缺血、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及应用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物也可引起。
影响因素:年龄方面,儿童相对更容易因生理活动等出现窦性心动过速,比如剧烈运动后;性别上无明显特定差异,但不同性别在基础疾病发生概率上可能有差异,如女性可能因内分泌变化在特定时期出现相关情况;生活方式中,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发生风险;有基础心脏疾病等病史的人群更易出现。
(二)室上性心动过速
定义与特点:包括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人,也可见于有先天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等患者。其特点是突发突止,心率通常在150-250次/分钟之间。
影响因素:年龄上各年龄段均可发生,生活方式中精神压力过大等可能诱发,有基础心脏疾病病史者发病风险高。
(三)室性心动过速
定义与特点:起源于希氏束分叉以下的特殊传导系统或者心室肌的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异位心搏,频率常为100-250次/分钟。多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二尖瓣脱垂等,也可见于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等情况。
影响因素:年龄上各年龄段均有发生可能,有心脏基础病史者是高危人群,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大量饮酒等可能增加风险。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休息与放松
对于各年龄段:立即停止当前正在进行的剧烈运动或重体力活动,找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坐下或躺下休息。儿童需保证有安静的环境休息,避免哭闹等加重心脏负担;成年人可通过深呼吸来放松,深呼吸时尽量使腹部起伏,每次深呼吸持续5-10秒,重复几次。
生活方式关联:长期生活不规律的人群更应注重日常休息,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以降低心动过速发生风险。
(二)刺激迷走神经
对于成人:
Valsalva动作:深吸气后屏气,再用力做呼气动作,如吹口哨状,持续10-15秒,然后恢复呼吸。但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等患者不宜采用。
颈动脉窦按摩: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先按摩右侧颈动脉窦,约5-10秒,若无效再按摩左侧,注意按摩时不能两侧同时按摩,且按摩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心率等情况。
对于儿童:一般不建议采用颈动脉窦按摩等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因为儿童解剖结构等因素使得操作风险相对较高,可优先采用休息、安抚情绪等方式。
三、医疗干预情况
(一)需要及时就医的情况
若心动过速伴有头晕、黑矇、晕厥、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无论何种类型的心动过速,都应立即就医。儿童出现心动过速且伴有精神萎靡、喂养困难等情况也需紧急就医。
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病史的人群,出现心动过速时更要及时就医,因为这类人群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等不良后果的风险更高。
(二)医疗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用法等):对于室上性心动过速,可能会使用腺苷等药物;对于一些特定类型的心动过速可能会用到β受体阻滞剂等,但具体用药需由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判断。
非药物治疗手段: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适合药物治疗的室上性心动过速等情况,可能会采用电复律、导管消融术等治疗方法;对于室性心动过速等情况,严重时可能需要植入心脏除颤器等。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心动过速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发热、先天性心脏病等。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心率情况以及是否伴有其他症状,如发热时要积极控制体温,对于有先天性心脏病病史的儿童,更要严格按照医生要求进行护理,出现心动过速相关异常及时就医,且儿童用药需格外谨慎,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等安全方式。
(二)老年人
老年人心动过速可能与多种基础疾病相关,如冠心病、心力衰竭等。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采取干预措施时要更加谨慎,就医要及时,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其身体耐受性等情况,比如药物治疗要权衡药物对其他器官功能的影响等。
(三)孕妇
孕妇出现心动过速需特别谨慎,要考虑到胎儿的安全。首先要明确心动过速的原因,若由妊娠相关的生理变化引起,要通过适当休息等方式缓解;若由病理因素引起,用药等治疗要在医生充分评估对胎儿影响后进行,比如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需谨慎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