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急性发热期出现突发高热及“三痛征”“三红征”、发热2-5天后出现多形性皮疹、有出血倾向;分型有普通登革热、登革出血热(DHF)、登革休克综合征(DSS);特殊人群中儿童更易重症且休克隐匿,老年患者发热不典型且出血风险高,孕妇病情可能加重且早产风险高;并发症有神经系统、肝脏、心脏受累等;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动态变化、凝血功能异常、病毒学检测等表现。
一、登革热的典型临床表现及分型特征
1.1急性发热期表现
登革热感染后2~7天出现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9~40℃,持续2~7天。此阶段患者常伴剧烈头痛(尤其眶后痛)、眼眶痛、全身肌肉关节疼痛(“三痛征”),疼痛程度与病毒载量呈正相关。研究显示,约80%患者存在明显乏力,30%~50%出现相对缓脉(心率增快幅度小于体温升高幅度)。面部、颈部、胸部潮红(“三红征”)是重要体征,由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毛细血管扩张所致。
1.2皮疹表现
发热2~5天后出现皮疹,呈多形性改变。初期为针尖样出血点,逐渐发展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部分融合成片。典型分布为四肢远端向躯干蔓延,手掌、足底可见红色斑丘疹。约20%患者伴有皮肤瘙痒,皮疹消退后不留色素沉着。特殊类型登革出血热患者可出现广泛瘀点、瘀斑,甚至黏膜出血。
1.3出血倾向
登革病毒通过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和免疫介导机制,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和血小板减少。轻者表现为鼻衄、牙龈出血、月经过多,重者出现呕血、黑便、血尿等内脏出血。血小板计数常降至<100×10/L,严重者<20×10/L。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可轻度延长。
二、登革热分型及特殊表现
2.1普通登革热
以发热、疼痛、皮疹为特征,白细胞计数通常正常或轻度降低(3.0~5.0×10/L),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肝酶(ALT、AST)可轻度升高(<5倍正常上限),肾功能一般正常。病程自限性,预后良好。
2.2登革出血热(DHF)
符合WHO诊断标准:高热伴出血表现,血小板减少(<100×10/L),血液浓缩(血细胞比容增加≥20%)。严重病例出现血浆渗漏综合征,表现为腹部剧痛、持续呕吐、呼吸急促、肝肿大、休克征象。儿童患者更易发生严重出血,死亡率可达5%~10%。
2.3登革休克综合征(DSS)
在DHF基础上出现周围循环衰竭,收缩压<90mmHg或较基础血压下降>40mmHg,伴脉压差<20mmHg。表现为皮肤湿冷、意识模糊、少尿或无尿。及时液体复苏可使死亡率降至1%以下,延迟治疗者死亡率超过50%。
三、特殊人群表现差异
3.1儿童患者
5岁以下儿童更易发展为重症,表现为持续高热、频繁呕吐、嗜睡或烦躁。出血倾向以黏膜出血为主,休克发生更隐匿。需密切监测尿量(<1ml/kg/h提示肾灌注不足)和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3秒提示循环障碍)。
3.2老年患者
常合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发热反应可能不典型,以乏力、纳差、意识改变为首发表现。血小板减少更显著,出血风险增加。需评估基础疾病控制情况,避免使用可能加重出血倾向的药物(如阿司匹林)。
3.3孕妇患者
妊娠期免疫状态改变可能加重病情,早产风险增加3倍。胎儿监测需关注胎动减少、胎心异常。分娩期应备足血制品,预防产后出血。母乳喂养不影响,但需注意母亲体位性低血压风险。
四、并发症相关表现
4.1神经系统并发症
包括脑炎、脑病、吉兰-巴雷综合征等。表现为意识障碍、抽搐、肢体无力。脑脊液检查可见淋巴细胞轻度增多,蛋白正常或轻度升高。MRI可显示脑白质病变。发生率约1%,死亡率可达20%。
4.2肝脏损伤
约30%患者出现黄疸,ALT、AST可升至1000~2000U/L。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导致PT延长,需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严重肝损伤者可能出现肝性脑病。
4.3心脏受累
表现为心肌炎、心律失常。心电图可见ST段改变、T波倒置。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心室功能减退。儿童患者更易出现心脏传导阻滞。
五、实验室检查辅助表现
5.1血常规动态变化
白细胞计数在发热第3~5天达最低点(通常<4.0×10/L),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血小板计数持续下降,第5~7天达最低值。恢复期白细胞和血小板逐渐回升。
5.2凝血功能异常
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可达正常值10倍以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加。抗凝血酶Ⅲ活性降低,提示继发性纤溶亢进。
5.3病毒学检测
NS1抗原检测在发病第1~7天阳性率>90%,IgM抗体第3~5天出现,IgG抗体第7~10天出现。RT-PCR检测病毒RNA灵敏度高,可用于早期诊断和病毒分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