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硬化症状因病情而异,早期可能无症状,典型症状有心绞痛、心肌梗死;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饮食调整、适量运动、戒烟限酒)、药物治疗(调脂、抗血小板、降压、降糖药物)、介入治疗(PCI置入支架)和手术治疗(CABG)。
一、冠状动脉硬化的症状
冠状动脉硬化是指冠状动脉管壁形成粥样斑块,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其症状表现因病情严重程度而异:
早期可能无症状:部分患者在冠状动脉硬化早期,血管狭窄程度较轻,可能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多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医检查时被发现。
典型症状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硬化较为常见的症状。多在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受寒等情况下诱发,表现为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样疼痛,可向左肩、左臂内侧、无名指和小指放射,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后可缓解。例如,一些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在劳作过程中可能出现上述心前区疼痛表现。
心肌梗死:当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导致血管完全阻塞时,可发生心肌梗死。症状较心绞痛更为严重,疼痛持续时间更长,可达数小时甚至更长,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常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可伴有发热、心律失常、低血压、休克等表现。年龄较大的人群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相对更高,且男性和女性在心肌梗死的表现上可能有一定差异,女性心肌梗死时的症状可能更不典型,如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等。
二、冠状动脉硬化的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调整:建议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盐饮食。减少动物脂肪、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控制盐的摄入量,每日盐摄入应少于6克;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例如,多吃芹菜、苹果、燕麦等。对于有糖尿病的患者,还需严格控制糖分摄入,因为高血糖会加重冠状动脉硬化的进展。
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运动可以帮助控制体重、降低血压、改善血脂水平和血糖代谢。但要注意运动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对于老年人,运动强度应适当降低,如选择慢走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对于有骨关节疾病的患者,要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避免加重关节损伤。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应严格戒烟。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药物治疗
调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可降低血脂,稳定斑块,延缓冠状动脉硬化的进展。常见的他汀类药物有阿托伐他汀等,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酶,减少胆固醇合成,从而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对于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时要注意监测肝功能和肌酸激酶等指标,因为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或肌肉疼痛等不良反应。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对于没有禁忌证的患者,一般建议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但对于有胃肠道出血风险的患者,如老年人或本身有胃溃疡病史的患者,可能需要联合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铋剂等。氯吡格雷等药物可作为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时的替代药物。
降压药物:如果患者伴有高血压,需要使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常用的降压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钙通道阻滞剂等。例如,依那普利属于ACEI类药物,可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降低血压,同时对心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氨氯地平属于钙通道阻滞剂,可通过阻滞钙离子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要注意缓慢降压,避免血压波动过大。
降糖药物:如果患者合并糖尿病,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胰岛素等,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减少高血糖对血管的损害,延缓冠状动脉硬化的进展。
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较重的患者,可通过PCI置入支架,扩张狭窄或阻塞的血管,改善心肌供血。手术前需要进行详细的评估,包括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明确病变部位和程度。术后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等药物,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对于老年患者,术后要密切观察伤口情况,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手术治疗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于多支冠状动脉严重病变的患者,可考虑进行CABG,即取患者自身的大隐静脉或内乳动脉等作为旁路移植材料,绕过狭窄或阻塞的冠状动脉部位,重建心肌血供。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后需要较长时间的康复,患者需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按照医生要求进行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对于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手术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权衡手术风险和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