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后背疼有不同症状表现、不同类型特点及与其他原因后背疼的鉴别。疼痛部位与放射、性质与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各有特点,不同心脏病类型后背疼有差异,可通过疼痛特点、伴随症状及相关检查与肌肉骨骼、胆囊炎胆结石等原因引起的后背疼鉴别。
部位范围:心脏病引起的后背疼部位通常不局限于某一个点,可能涉及肩胛骨之间、肩背部的一侧或两侧等区域。例如,有的患者会感觉后背中部、左侧肩背部有牵涉痛。
放射情况:这种疼痛往往会有放射特性,除了后背,还可能放射至左臂内侧、颈部、下颌等部位,就像疼痛会沿着神经走行的路径进行传导一样。比如,疼痛从后背放射到左手无名指,这种放射痛是比较典型的冠心病等心脏病引起后背疼的表现。
疼痛性质与持续时间
疼痛性质:疼痛的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紧缩感等。例如,患者会感觉胸口像被重物压住一样,同时后背也伴有类似的不适感觉。有些患者描述为一种难以形容的憋闷感,不是那种尖锐的刺痛。
持续时间:一般来说,心脏病引起的后背疼持续时间不会太短,也不会太过于短暂。如果是心绞痛发作,通常持续3-5分钟左右,如果超过30分钟不缓解,就要警惕心肌梗死的可能。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对疼痛的感知不如年轻患者敏感,疼痛持续时间可能不太典型;女性患者有时疼痛表现可能更不典型,可能后背疼症状相对较轻,但仍需高度重视。
伴随症状
心脏相关伴随症状:会伴有心悸,即自己能感觉到心跳异常,可能是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律;胸闷,感觉胸部有压迫感,呼吸不畅;有的患者还会出现气短,活动后气短症状可能会加重。例如,患者在轻微活动后就感觉喘气困难,同时后背疼症状也会随之加重。
全身伴随症状:可能会有出汗,尤其是冷汗,即使在安静状态下也会大量出汗;有的患者会有乏力感,感觉全身没有力气,做稍微一点事就会觉得疲惫不堪。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本身有高血压的患者,可能还会伴有血压的波动,有的会出现血压升高,有的可能血压降低等情况。
不同类型心脏病后背疼的特点
冠心病引起的后背疼
稳定性心绞痛:一般在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食等情况下诱发,疼痛出现后,停止活动休息或者含服硝酸甘油等药物后,疼痛通常在3-5分钟内缓解。例如,患者快走一段路后出现后背疼、胸闷,停止行走休息片刻后症状缓解。
不稳定性心绞痛:疼痛发作的频率、程度、持续时间等可能会发生变化,比稳定性心绞痛更严重,更难缓解。可能在休息时也会发作后背疼,而且疼痛持续时间可能会延长,有的患者含服硝酸甘油后缓解不明显,这种情况提示病情不稳定,有进展为心肌梗死的风险。
心肌梗死引起的后背疼
疼痛特点:通常是剧烈的压榨性疼痛,持续时间较长,多在30分钟以上,而且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等药物不能缓解。患者会感觉后背疼非常剧烈,同时伴有大汗淋漓、烦躁不安等表现。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对疼痛的感知不那么强烈,但其他伴随症状可能更明显,比如更严重的胸闷、气促等。
心肌病引起的后背疼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可能会出现后背疼,同时伴有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患者活动耐力逐渐下降,后背疼可能在活动后加重。
肥厚型心肌病:部分患者会有后背疼的表现,尤其是在运动后,还可能伴有劳力性呼吸困难、晕厥等症状,不同年龄的患者,由于心脏功能储备不同,症状表现的严重程度也会有所差异,比如年轻患者可能在剧烈运动时才会诱发后背疼及其他症状,而老年患者可能在轻微活动时就会出现。
与其他原因引起后背疼的鉴别
肌肉骨骼原因引起的后背疼
疼痛特点:肌肉骨骼原因引起的后背疼多与姿势不良、过度劳累等有关。比如长期伏案工作的人,可能会因为背部肌肉劳损出现后背疼,这种疼痛多为酸痛、胀痛,疼痛部位比较局限,局部按压时疼痛明显加剧,而且疼痛与活动姿势有关,改变姿势或者休息后可能会有所缓解,但不像心脏病引起的后背疼那样有放射等心脏相关的伴随症状。
鉴别要点:肌肉骨骼原因的后背疼一般没有心悸、胸闷等心脏相关症状,而心脏病引起的后背疼往往伴有心脏方面的异常表现。通过心电图等心脏相关检查可以辅助鉴别,肌肉骨骼原因引起的后背疼心电图通常无心肌缺血等改变。
胆囊炎、胆结石引起的后背疼
疼痛特点:胆囊炎、胆结石引起的后背疼多位于右上腹及右肩背部,疼痛可能会在进食油腻食物后诱发,疼痛性质多为绞痛,同时会伴有右上腹的压痛、反跳痛,还会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例如,患者进食油炸食品后出现右上腹及右肩背部疼痛,伴有恶心呕吐,而心脏病引起的后背疼一般不会有这些消化道症状。
鉴别要点:通过腹部B超等检查可以发现胆囊、胆管的病变,如胆囊炎时胆囊壁增厚等,而心脏病相关检查如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无异常改变,可与心脏病引起的后背疼相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