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发病与斑块破裂或糜烂、冠状动脉痉挛等有关,有胸痛等症状,通过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再灌注治疗等,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及时有效治疗可改善预后,不同年龄、性别患者预后有差异。
一、定义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主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
二、发病机制
1.斑块破裂或糜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发生破裂或糜烂,导致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进而引起冠状动脉部分或完全阻塞。例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脂质核心暴露,触发凝血级联反应,促使血栓形成。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逐渐发生粥样硬化改变,老年人发生ACS的风险相对较高。
生活方式: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增加斑块不稳定的可能性。
病史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受损,更容易出现斑块破裂等情况。
2.冠状动脉痉挛:除了斑块因素外,冠状动脉痉挛也可能参与ACS的发生。例如,某些刺激因素可导致冠状动脉平滑肌收缩,引起血管痉挛,减少心肌供血。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胸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多为发作性胸痛,疼痛部位多在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等部位,疼痛性质可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等,持续时间一般超过2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
其他症状:可伴有呼吸困难、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晕厥、休克等。
不同类型表现差异:STEMI患者胸痛症状更为剧烈且持续时间更长;UA患者胸痛程度相对较轻,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等可能有变化。
年龄因素影响:老年患者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如仅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等,容易被忽视。
性别因素影响:女性ACS患者可能更多表现为不典型症状,如上腹部不适、背痛等,且预后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
2.体征:发作时可能出现心率加快或减慢、血压波动、心尖部收缩期杂音等体征,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休克相关体征,如肺部啰音、颈静脉怒张、四肢湿冷等。
四、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
STEMI:心电图表现为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对应导联ST段压低,出现病理性Q波等。
NSTEMI和UA:心电图可表现为ST段压低、T波倒置或低平,也可能无明显ST-T改变,但动态变化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年龄与心电图表现:老年患者心电图改变可能不典型,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2.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肌钙蛋白是诊断ACS的重要标志物,STEMI患者发病后肌钙蛋白迅速升高;NSTEMI和UA患者肌钙蛋白也可升高,但升高幅度相对较小。此外,还有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其他心肌损伤标志物可辅助诊断。
儿童情况:儿童ACS相对少见,但诊断时需注意其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正常参考值与成人不同。
3.影像学检查:如冠状动脉造影,可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程度等,是诊断ACS的金标准。此外,冠状动脉CTA也可用于评估冠状动脉情况,但对于一些复杂病变的诊断准确性可能不如冠状动脉造影。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包括卧床休息、吸氧、监测生命体征等。
2.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发挥作用。
抗凝治疗:如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等,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展。
硝酸酯类药物:可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可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预后。
年龄与药物选择:儿童使用药物需谨慎,要考虑其年龄相关的药物代谢特点等;老年患者需注意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如β受体阻滞剂可能导致心动过缓等。
3.再灌注治疗
溶栓治疗:对于适合溶栓的STEMI患者,可使用溶栓药物开通血管,但有一定的禁忌证和并发症风险。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于大多数STEMI患者,PCI是更有效的再灌注治疗手段,可直接开通阻塞的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于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CABG手术。
六、预后
ACS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病变程度、治疗是否及时有效、患者的基础健康状况等。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例如,早期进行PCI治疗的STEMI患者预后相对较好;而延误治疗或治疗不规范可能导致心肌梗死面积扩大、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预后较差。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预后也存在差异,老年患者和女性患者可能面临更高的死亡风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