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的诊断需从临床表现评估、心电图检查、电生理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面进行。临床表现评估要考虑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情况;心电图检查中常规心电图关注心率、P波形态、QRS波群等,动态心电图可捕捉间歇性发作;电生理检查能明确折返环路并鉴别其他心动过速;影像学检查里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心脏磁共振成像对复杂情况评估更精确。
一、临床表现评估
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差异:儿童和成人的临床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可能出现烦躁不安、呼吸急促等非特异性表现;成人则常表现为心悸、胸闷等,但部分无基础心脏病的年轻患者可能发作时症状相对较轻,而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可能症状更为明显,如伴有心绞痛、头晕甚至晕厥等。
性别因素影响: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的独特临床表现,但女性在围绝经期等特殊生理时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对心脏电生理产生一定影响,可能影响心动过速的发作频率等,但这并非诊断的特异性依据。
生活方式相关:过度劳累、精神紧张、大量饮酒、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等生活方式因素可能诱发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但这些因素只是诱因,不能作为诊断依据,不过在询问病史时需要了解患者的生活方式情况,因为这对判断病情和后续管理有一定参考价值。
病史情况:需详细询问患者既往有无心脏病史,如冠心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有无类似心动过速发作史,以及既往发作时的处理情况等。如果患者既往有明确的心脏病史,如冠心病患者发生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时,需要结合心脏病史综合判断病情的严重性等。
二、心电图检查
常规心电图:
心率: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心率通常在150-250次/分钟,成人多为150-200次/分钟,儿童可能相对更快一些,但这只是大致范围,不同个体可能有所差异。
P波形态: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由于是心房内折返,P波形态有其特征性改变,在Ⅱ、Ⅲ、aVF导联等可能表现为倒置、直立或形态异常等,通过P波形态有助于与其他类型的心动过速相鉴别,比如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等相区分,后者P波往往不易辨认或有特殊的表现。
QRS波群:QRS波群形态一般正常,当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时,QRS波群可增宽变形,但需要与室性心动过速等相鉴别,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时QRS波群增宽变形多是功能性的室内差异传导,而室性心动过速的QRS波群形态多更宽大畸形且多有原发性的心室异常电活动基础。
动态心电图(Holter):可长时间连续记录心电图,有助于捕捉到发作不频繁的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能够明确心动过速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以及与患者症状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些发作呈间歇性的患者,动态心电图是非常重要的检查手段,它可以记录到在患者无症状时发作的心动过速情况,从而为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三、电生理检查
明确折返环路:通过心内电生理检查可以明确心房内是否存在折返环路。将电极导管插入心脏内不同部位,如右心房、左心房等,发放电刺激来诱发出心动过速,并记录心房内各部位的电活动,从而确定折返环的部位、传导顺序等。例如,可以确定折返环是在右心房还是左心房,是围绕特定的解剖结构(如房间隔等)形成的折返等。
与其他心动过速鉴别:电生理检查能够精确区分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与其他类型的心动过速,如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等。通过观察电刺激后的反应、心房和心室的激动顺序等情况来进行鉴别诊断,这对于制定准确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比如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存在房室旁路,电生理检查时可发现旁路相关的电活动特征,而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则有其独特的心房电活动特点。
四、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
评估心脏结构:可以了解心房、心室的大小、形态以及心脏瓣膜的情况等。对于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超声心动图有助于排除心脏结构异常相关的病因,如心房扩大、心房内有无血栓等情况。如果存在心房扩大,可能与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发生发展有关;而心房内血栓的存在则需要在治疗心动过速时特别注意,因为在进行复律等操作时可能会导致血栓脱落等严重并发症。
评估心功能:通过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等指标来评估心脏的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如果患者有基础心脏病,超声心动图可以了解心功能情况,心功能较差的患者发生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时病情可能更为复杂,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心功能状况。
心脏磁共振成像(CMR):对于一些复杂的心脏结构和心肌病变的评估可能比超声心动图更为精确。可以更清晰地显示心房内的结构细节、心肌的病变情况等,有助于明确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是否与心脏的特定结构异常或心肌病变相关,特别是对于一些疑难病例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例如,对于一些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合并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患者,CMR可以提供更详细准确的结构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