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心脏病的诊断需从病史采集(询问既往心脏病史、妊娠相关情况)、症状与体征评估(关注呼吸困难、心悸、乏力等症状及心脏杂音、发绀、水肿等体征)、辅助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实验室检查)及心功能分级评估(依据NYHA分级)多方面综合进行,充分考虑妊娠期特殊生理变化及不同心脏病类型特点来制定诊疗方案。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了解患者既往有无心脏病史,包括心脏病的类型(如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发病时间、治疗情况等。对于妊娠期女性,还需关注妊娠前心脏功能状态,因为这对评估妊娠合并心脏病的风险至关重要。例如,有风湿性心脏病病史的患者,其心脏瓣膜病变情况会影响妊娠过程。
评估妊娠相关情况:询问妊娠的周数、此次妊娠的经过(如是否有早期流产、感染等情况),这些信息有助于判断心脏负担的变化。比如,妊娠中晚期孕妇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有心脏病史的孕妇在此阶段发生心脏问题的风险可能升高。
二、症状与体征评估
症状
呼吸困难:是常见症状之一,可能在活动后或静息时出现。不同类型心脏病引起呼吸困难的特点有所不同,如左心衰竭导致的呼吸困难多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逐渐发展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对于妊娠期女性,由于子宫增大使膈肌上抬,心脏位置改变,本身就可能出现呼吸稍急促的情况,但如果出现异常加重的呼吸困难,需警惕心脏病加重。
心悸:患者自觉心跳加快、心慌等。有心脏病的孕妇可能因心脏功能异常导致心律失常等情况而出现心悸症状。
乏力:由于心脏功能不全,心输出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孕妇会感到全身乏力,活动耐力下降。
体征
心脏体征:听诊可发现心脏杂音,不同类型心脏病有不同特征的杂音。例如,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可闻及心尖区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可闻及胸骨左缘3-4肋间收缩期粗糙杂音。还可通过听诊判断心率、心律是否正常,如是否存在心律失常等情况。
其他体征:观察患者有无发绀,若存在发绀可能提示有右向左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或严重的心功能不全。检查下肢有无水肿,妊娠期生理性水肿较为常见,但心脏病引起的水肿多为对称性,从踝部开始逐渐向上蔓延,且可能伴有体重异常增加等情况。
三、辅助检查
心电图检查
常规心电图:可发现心律失常(如早搏、心房颤动等)、心肌缺血改变(ST-T段改变等)。对于妊娠期女性,由于妊娠生理变化可能影响心电图表现,需结合临床情况综合判断。例如,妊娠期孕妇可能出现窦性心动过速,若心电图显示明显的心律失常则需进一步评估。
动态心电图(Holter):可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有助于发现短暂发作的心律失常,对于评估心脏病患者在日常活动中的心脏电活动情况非常有价值。
超声心动图
评估心脏结构:能清晰显示心脏各房室的大小、瓣膜的形态和运动情况等。例如,可明确先天性心脏病的畸形部位和程度,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的大小及部位;也可判断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瓣膜病变的程度,如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的情况。
评估心脏功能:通过测量射血分数(EF值)等指标来判断心脏的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正常孕妇的心脏功能在妊娠期会有一定变化,但心脏病患者的心脏功能变化可能超出正常范围,超声心动图可准确评估其心功能状态。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了解患者有无贫血情况,贫血可加重心脏负担,对于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需关注血红蛋白水平。例如,妊娠期贫血常见,若合并心脏病,严重贫血会使心脏缺血缺氧加重,增加心功能不全的风险。
生化检查:包括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检查。心功能不全时可能影响肝肾功能,电解质紊乱也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等心脏问题,通过生化检查可及时发现这些异常并进行处理。例如,低血钾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在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中需密切监测血钾水平。
四、心功能分级评估
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
Ⅰ级:一般体力活动不受限,日常活动不引起乏力、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对于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若处于此分级,妊娠风险相对较低,但仍需密切监测。
Ⅱ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症状,一般体力活动下可出现乏力、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此类患者在妊娠期需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无症状,低于一般体力活动即可引起上述症状。妊娠对这类患者的心脏负担影响较大,需要加强监护和管理。
Ⅳ级:不能进行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也有心力衰竭症状,活动后加重。这类患者妊娠风险极高,需多学科协作评估是否继续妊娠。
通过以上病史采集、症状体征评估、辅助检查及心功能分级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估,才能准确诊断妊娠合并心脏病。在整个诊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妊娠期女性的特殊生理变化以及不同心脏病类型的特点,全面、细致地进行各项评估,以制定合适的诊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