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溶栓药物包括尿激酶、链激酶等,作用机制是激活纤溶系统、改善心肌灌注,适用18-75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发病12小时内等人群,有绝对和相对禁忌证,不良反应有出血倾向和过敏反应,特殊人群如老年、女性、儿童使用需分别考虑其风险与治疗可行性等情况。
一、常用心肌梗死溶栓药物种类
1.尿激酶
是从人尿中提取或由基因工程技术合成的一种丝氨酸蛋白酶,能直接激活纤溶酶原变为纤溶酶,溶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从而达到溶解血栓的目的。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在发病12小时内应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改善预后。
2.链激酶
是一种由C族β溶血性链球菌产生的蛋白酶,它在体内先与纤溶酶原结合形成链激酶-纤溶酶原复合物,该复合物能激活更多的纤溶酶原变为纤溶酶,发挥溶解血栓的作用。不过,链激酶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在使用前需要进行过敏试验等相关评估。
二、溶栓药物的作用机制
1.激活纤溶系统
以尿激酶为例,尿激酶直接作用于纤溶系统中的纤溶酶原,使无活性的纤溶酶原转变为有活性的纤溶酶。纤溶酶能够分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使血栓逐渐溶解,恢复梗死相关血管的再通,从而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细胞,缩小心肌梗死的面积。链激酶则是通过与纤溶酶原结合形成复合物,间接激活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进而发挥溶解血栓的作用。
2.改善心肌灌注
当梗死相关血管被血栓堵塞时,心肌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溶栓药物通过溶解血栓,使血管再通,恢复心肌的血流灌注,保证心肌细胞能够获得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减少心肌细胞的坏死,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例如,研究发现,早期进行溶栓再通的心肌梗死患者,其心功能恢复情况往往更好,发生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降低。
三、溶栓药物的适用人群及禁忌证
1.适用人群
年龄一般在18-75岁之间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时间在12小时以内(若为发病12-24小时,但仍有进行性缺血性胸痛和广泛ST段抬高的患者也可考虑)。这类患者通过溶栓治疗能够最大程度地获益,恢复血管再通,降低心肌梗死的不良预后。
2.禁忌证
绝对禁忌证:既往有出血性脑卒中病史,6个月内有缺血性脑卒中(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或肿瘤;近3周有严重创伤、大手术或头部外伤史;近2-4周有消化道大出血史;近1个月内有不可压迫部位的血管穿刺史;严重的未控制的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疑有主动脉夹层。
相对禁忌证:年龄>75岁;妊娠;正在使用抗凝剂(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2-3之间);有慢性严重高血压病史;有创伤性心肺复苏史;近期(<2-4周)有内脏出血史;感染性心内膜炎;活动期消化性溃疡;长时间或创伤性胸外按压(>10分钟)。对于相对禁忌证的患者,需要谨慎评估溶栓的获益与风险。
四、溶栓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1.出血倾向
表现:是溶栓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可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如瘀斑、鼻出血等)、消化道出血(呕血、黑便)、泌尿道出血(血尿)等,严重时可出现颅内出血,表现为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
处理:一旦发生出血,应立即停止溶栓治疗。对于轻度出血,如皮肤黏膜出血等,可采取局部压迫等措施;对于消化道出血,可使用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等),并根据情况禁食等;对于颅内出血等严重出血,需要紧急进行相关的止血和降低颅内压等治疗,如使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等。
2.过敏反应
表现:使用链激酶等药物时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发热、呼吸困难等。
处理:出现过敏反应时,应立即停止使用溶栓药物,给予抗过敏治疗,如使用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等药物,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五、特殊人群使用溶栓药物的考虑
1.老年患者
老年心肌梗死患者使用溶栓药物时,需要更加谨慎评估风险与获益。老年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出血风险可能更高。在使用溶栓药物前,需要详细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出血情况,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2.女性患者
女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使用溶栓药物时,与男性患者相比,可能在出血风险等方面有一定差异。需要关注女性患者的生理特点,如月经周期等可能影响出血的情况,在使用溶栓药物过程中加强出血的监测,同时考虑女性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基础疾病等因素来综合判断溶栓治疗的可行性。
3.儿童患者
儿童心肌梗死非常罕见,一般不考虑使用溶栓药物进行治疗。因为儿童的凝血系统、血管等生理结构与成人不同,溶栓药物的不良反应在儿童身上可能会有更严重的表现,且儿童心肌梗死的治疗更多倾向于非药物的血管再通治疗方法,如紧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