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早期有胸痛、心悸、呼吸困难、乏力、晕厥、牙痛、肩背痛、胃肠道症状等8个症状,治疗方法包括生活方式调整(饮食、运动、戒烟限酒)、药物治疗(抗血小板、他汀类、β受体阻滞剂),早期可能较少采用手术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具体需根据病情而定。
一、冠心病早期的8个症状
1.胸痛:多为发作性的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可位于胸骨后、心前区,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部、下颌、上腹部等。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这是因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缺血缺氧,产生乳酸等酸性物质刺激神经末梢而引起疼痛。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胸痛表现可能有差异,例如女性冠心病患者胸痛症状可能不典型,更容易出现呼吸困难、乏力等其他症状;有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等不良生活方式或病史的人群,发生胸痛更需警惕冠心病。
2.心悸:自觉心跳加快、心慌,可伴有心前区不适感。当冠心病导致心肌供血不足时,心脏节律可能发生改变,从而引起心悸症状。年龄较大人群发生心悸更要关注心脏情况,有冠心病家族史的人出现心悸也需提高警惕。
3.呼吸困难: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出现,休息后可缓解。这是由于冠心病导致心功能不全,肺淤血,影响肺的气体交换所致。女性和老年人发生呼吸困难时更应排查冠心病,有肥胖、糖尿病等病史的人群出现呼吸困难也需考虑冠心病可能。
4.乏力:感到全身没有力气,活动耐力下降。心肌缺血使心脏泵血功能减弱,全身供血不足,从而导致乏力。有长期熬夜、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出现乏力,若同时有其他冠心病相关症状,要考虑冠心病可能。
5.晕厥:短暂的意识丧失。多是因为冠心病引起心律失常,导致心输出量骤减,脑供血不足而发生晕厥。老年人发生晕厥更要重视,有心脏病病史的人出现晕厥需立即就医排查冠心病相关原因。
6.牙痛:表现为牙齿疼痛,但口腔检查无明显口腔科疾病。这是因为心肌缺血时产生的神经冲动可传入与牙齿感觉神经相同的脊髓节段,导致牙痛症状。年龄较大且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人出现牙痛,要考虑冠心病的可能。
7.肩背痛:肩背部疼痛,疼痛位置不固定。原理同胸痛的放射痛机制,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刺激神经引起肩背部牵涉痛。有颈椎病等肩背部疾病史的人出现肩背痛,若疼痛特点符合冠心病放射痛表现,需排查冠心病。
8.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等。这是因为心肌缺血时刺激迷走神经,再反射性引起胃肠道反应。有胃肠道疾病史但经胃肠道检查无明显异常,且有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的人出现胃肠道症状,要考虑冠心病。
二、冠心病早期的治疗方法
1.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低脂、低盐、低糖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例如每日脂肪摄入量应控制在总热量的30%以下,盐摄入量不超过6g/d。这有助于控制血脂、血压,减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不同年龄人群饮食调整重点略有不同,老年人消化功能相对较弱,需注意食物的易消化性;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糖分摄入,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
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度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一般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有骨关节疾病的人群可选择对关节影响小的运动方式,如游泳;心功能较差的人运动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应严格戒烟;男性饮酒每天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吸烟人群戒烟可显著降低冠心病的发病风险,过量饮酒也会加重心脏负担,影响血脂等代谢指标。
2.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但有胃肠道出血风险的人群使用时需谨慎,老年人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要密切观察胃肠道反应。
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等,具有降低血脂、稳定斑块的作用。对于血脂异常的冠心病早期患者适用,但要注意药物可能对肝功能有一定影响,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肝功能,有肝病病史的人使用需格外谨慎。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可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但对于心率过慢(<50次/分)、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的人群禁用,老年人使用时要注意监测心率和血压。
3.手术治疗(早期可能较少采用,根据病情而定)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于狭窄严重的冠状动脉,可通过介入手段放置支架,改善冠状动脉供血。但有出血倾向、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情况的人群要谨慎评估是否适合该手术,老年人身体各器官功能有所衰退,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充分评估。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适用于多支冠状动脉严重病变等情况,通过建立旁路血管改善心肌供血。该手术创伤相对较大,对患者身体状况要求较高,老年人进行手术时要综合考虑其身体耐受性等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