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肿块需先明确性质,良性肿块可依情况选手术(传统、微创)或非手术(药物)治疗,恶性肿块(乳腺癌)则行手术(改良根治、保乳)及综合治疗(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具体方法依肿块性质、患者具体情况综合选择,患者要在医生指导下规范诊治。
一、明确乳房肿块性质
首先要通过影像学检查(如乳腺超声、乳腺X线摄影等)以及可能的病理活检来明确乳房肿块的性质,是良性还是恶性。如果是良性肿块,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去除方法;如果是恶性肿块,需要遵循恶性肿瘤的规范治疗方案。
(一)良性乳房肿块的常见情况及处理
1.纤维腺瘤
一般情况:多见于青年女性,通常为单发,也可多发。超声等检查可发现边界清晰、活动度好的肿块。对于较小(直径小于3厘米左右)且无明显症状的纤维腺瘤,可定期观察,每3-6个月进行乳腺超声复查,观察肿块大小、形态等变化。
特殊人群:妊娠期女性纤维腺瘤可能会迅速增大,此时如果肿块较大影响生活或有其他特殊情况,可在妊娠中期考虑手术切除;对于年龄较大且肿块有增大趋势的患者,也可考虑手术切除。
2.乳腺囊肿
一般情况:多因乳腺导管阻塞等引起,可通过乳腺超声发现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较小的单纯囊肿有时可自行吸收,也可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吸囊液,抽吸后可缓解症状,但有复发可能;对于较大的囊肿或反复复发的囊肿,可考虑手术切除。
特殊人群:哺乳期女性出现的乳腺囊肿,要注意避免感染等情况,穿刺抽吸时需严格无菌操作,产后女性在处理乳腺囊肿时要兼顾哺乳相关问题,如操作后是否影响乳汁分泌等。
二、良性乳房肿块的治疗方法
(一)手术治疗
1.传统手术切除
适用情况:对于较大的良性肿块、怀疑有恶变可能或影响美观的良性肿块等。手术在局部麻醉或硬膜外麻醉下进行,切除肿块后送病理检查进一步明确性质。
术后恢复:术后需要注意伤口护理,避免感染,一般术后1周左右拆线。不同年龄患者术后恢复略有差异,年轻患者恢复相对较快,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关注伤口愈合情况,如有基础疾病需同时控制基础疾病以促进恢复。
2.微创手术
适用情况:对于较小的纤维腺瘤、乳腺囊肿等。常用的有麦默通微创旋切术,该方法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美容效果好。但对于较大的肿块或位置特殊的肿块可能不适用。
特殊人群:青少年患者选择微创手术时要考虑对乳房发育的影响,尽量选择对乳房外形影响较小的操作方式;老年患者选择微创手术需评估其身体状况对手术耐受性等。
(二)非手术治疗
1.药物治疗
适用情况:对于一些因内分泌失调引起的良性乳房肿块,如乳腺增生相关的肿块,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调节内分泌的药物,如他莫昔芬等,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特殊人群:育龄期女性使用调节内分泌药物时要考虑对月经等生殖系统的影响,孕妇及哺乳期女性禁用相关可能影响胎儿或婴儿的药物。
三、恶性乳房肿块(乳腺癌)的处理
(一)手术治疗
1.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适用情况:适用于较晚期的乳腺癌等情况,切除乳房及相关淋巴结等组织。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手术对身体的影响程度不同,年轻患者可能更关注术后乳房重建等问题。
2.保乳手术
适用情况:对于早期乳腺癌,肿瘤较小且符合保乳条件的患者可考虑保乳手术,即切除肿瘤及周围部分正常组织,术后需配合放疗等综合治疗。但保乳手术有严格的适应证,需要医生评估肿瘤大小、位置等是否符合要求。
特殊人群:年轻乳腺癌患者选择保乳手术时要充分考虑其对乳房外观及未来生活质量的期望,同时要确保综合治疗能达到良好的肿瘤控制效果。
(二)综合治疗
1.化疗
适用情况:可用于术前新辅助化疗,缩小肿瘤体积,便于手术;也可用于术后辅助化疗,杀灭体内可能存在的微小转移灶。不同年龄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不同,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关注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如心脏毒性、骨髓抑制等的监测和处理。
2.放疗
适用情况:保乳术后必须进行放疗,降低局部复发率;也可用于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治疗等。放疗可能会引起皮肤反应等副作用,不同年龄患者皮肤修复等情况不同,老年患者皮肤修复相对较慢,要注意皮肤护理等。
3.内分泌治疗
适用情况:对于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术后需要进行内分泌治疗,可使用他莫昔芬、芳香化酶抑制剂等药物。不同年龄患者内分泌治疗的选择和副作用表现有所不同,绝经前和绝经后女性选择内分泌治疗药物有差异,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4.靶向治疗
适用情况:对于HER-2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可使用曲妥珠单抗等靶向药物进行治疗。靶向治疗相对副作用有其特点,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相关不良反应,不同年龄患者使用靶向药物时要考虑其基础健康状况等因素。
总之,乳房肿块的去除方法需根据肿块的性质、患者的具体情况(年龄、身体状况等)来综合选择,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的诊断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