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不齐有常见症状如心悸、心跳暂停感、头晕、乏力,严重时可致黑矇、晕厥甚至猝死;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生活方式调整、治基础病)、药物治疗(用抗心律失常药及针对基础病的药)、非药物治疗(电复律、起搏器治疗、导管消融术)。
一、心律不齐的症状
(一)常见症状
1.心悸:患者能明显感觉到心脏跳动,可表现为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儿童可能会出现躁动不安等表现,这是因为心律不齐打乱了正常的心跳节律,心脏收缩和舒张的时间、强度发生变化,从而让患者产生异常的感觉。
2.心跳暂停感:感觉心脏有短暂的停搏,尤其在安静状态下更容易察觉,老年人可能会因这种不适而感到焦虑,因为他们对身体的细微变化更为敏感,而儿童可能无法准确描述,但会表现出短暂的发呆、活动突然停止等情况。
3.头晕:由于心律不齐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异常,脑部供血不足引起头晕,轻者可能只是轻微的头重脚轻,重者可能会站立不稳甚至摔倒,对于老年人来说,本身血管弹性就有所下降,脑部供血不足的情况可能更易发生,而儿童出现头晕可能提示病情相对较重,需要及时关注。
4.乏力:全身没有力气,活动耐力下降,这是因为心脏不能有效地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身体各组织器官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和营养供应,所以会感觉乏力,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表现程度有所不同,老年人可能日常活动会明显受限,儿童则可能在玩耍时容易疲倦。
(二)特殊情况症状
1.严重心律不齐:可能出现黑矇、晕厥,甚至猝死,这是因为心脏无法维持有效的血液循环,导致重要脏器如脑等的血液供应急剧减少,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其他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等,发生严重心律不齐时风险更高,儿童出现这种情况则极为危急,需要立即进行抢救。
二、心律不齐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
1.生活方式调整
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很重要,儿童一般需要10-14小时的睡眠时间,成年人需要7-8小时,老年人也需要保证6-8小时的睡眠,良好的作息有助于维持心脏的正常节律。
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运动,如成年人可进行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儿童可选择适合的户外活动,如跳绳、踢毽子等,但要避免过度劳累,老年人运动要循序渐进,选择轻柔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等,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时间。
避免诱因:避免吸烟、过量饮酒、饮用浓茶或咖啡等,这些因素都可能诱发心律不齐,儿童要避免接触二手烟,成年人要注意控制烟酒和刺激性饮品的摄入,老年人更要注意远离这些诱因,因为他们的心脏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
2.基础疾病治疗:如果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心律不齐,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引起的,需要积极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通过药物或其他治疗手段控制甲状腺激素水平,使其恢复正常,从而缓解心律不齐的症状;对于冠心病患者,要改善心肌缺血状况,可通过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等方式,保证心脏的血液供应,进而改善心律不齐。
(二)药物治疗
1.抗心律失常药物:根据不同类型的心律不齐选用相应的药物,如对于快速性心律不齐,可能会使用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通过阻断β受体,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等起到治疗作用;对于缓慢性心律不齐,可能会使用阿托品等药物来提高心率,但药物的使用需要严格遵循医嘱,因为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而且在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使用时需要特别注意,例如儿童使用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会有更大的风险,需要谨慎选择。
2.针对基础疾病的药物:如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控制血压的药物等,这些药物可以改善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间接对心律不齐起到治疗作用,例如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可以改善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使心脏泵血功能恢复正常,从而有助于心律不齐的纠正。
(三)非药物治疗
1.电复律:对于一些严重的快速性心律不齐,如心室颤动等,可通过电复律来恢复正常心律,电复律是通过电击的方式使心脏恢复正常的节律,适用于病情危急的情况,老年人在进行电复律时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因为他们对电击的耐受性可能相对较差,儿童则极少采用这种治疗方式,除非是极为危急的情况。
2.起搏器治疗:对于缓慢性心律不齐,如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等,可植入起搏器,起搏器能够按照设定的频率发放电脉冲,刺激心脏跳动,维持正常的心率,老年人植入起搏器后需要注意避免靠近强磁场等,儿童植入起搏器则需要特别关注起搏器的参数设置和后续的随访,确保其正常工作且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3.导管消融术:对于一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快速性心律不齐,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可通过导管消融术来根治,通过导管找到异常的起搏点或传导通路并进行消融,从而消除心律不齐的根源,这种治疗方式对于成年人较为常用,儿童也有应用,但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操作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