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种类包括先天性心脏病(与遗传、孕期感染等有关,有房间隔缺损等常见类型)、冠心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心肌缺血缺氧,有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等类型)、心律失常(由冲动起源等异常引起,有窦性心律失常、早搏、房颤等类型)、心肌病(扩张型、肥厚型、限制型,分别有不同发病机制和症状);常见症状有胸痛(不同心脏病胸痛特点不同)、呼吸困难(心力衰竭等可致)、心悸(可由心律失常等引起)、水肿(右心衰竭等可致)、晕厥(肥厚型心肌病等可致)。
一、心脏病的种类
(一)先天性心脏病
1.发病机制及相关因素:多与遗传因素、孕妇孕期感染(如风疹病毒感染)、接触放射性物质等有关,是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所致。
2.常见类型
房间隔缺损:胚胎时期房间隔发育异常导致左右心房之间存在异常通道,可引起右心负荷加重等情况。
室间隔缺损:胚胎期室间隔发育不全形成室间隔缺损,使左向右分流,影响心脏功能。
动脉导管未闭:胎儿期动脉导管未能正常关闭,导致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存在异常通道。
(二)冠心病
1.发病机制: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危险因素包括高龄(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弹性下降等易发生粥样硬化)、男性(相对女性而言,在一定年龄段冠心病发病率更高)、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糖尿病等。
2.常见类型
稳定型心绞痛: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等心肌耗氧量增加时发作胸痛,休息或含服硝酸酯类药物后可缓解,其冠状动脉狭窄相对稳定。
不稳定型心绞痛:胸痛发作频率增加、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易发生破裂、血栓形成等。
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可出现剧烈而持久的胸痛等症状。
(三)心律失常
1.发病机制:心脏冲动的起源、传导等异常。可由心脏本身病变(如心肌病等)、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药物影响等多种因素引起。
2.常见类型
窦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如运动、情绪激动等可引起,某些疾病状态下也可出现)、窦性心动过缓(运动员等可能生理性窦性心动过缓,也可见于颅内压增高、甲减等病理性情况)。
早搏:分为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房性早搏可见于正常人在疲劳、情绪激动等情况下,也可见于有心脏疾病的患者;室性早搏可在多种心脏疾病以及电解质紊乱等情况下出现。
房颤:常见于老年人,有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等)的患者易发生,可导致心房有效收缩丧失,引起心悸、胸闷等症状,还增加卒中风险。
(四)心肌病
1.扩张型心肌病
发病机制: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遗传、感染、中毒等因素有关,主要表现为心室扩大和收缩功能减退。
症状:逐渐出现心力衰竭的表现,如活动后气短、乏力、水肿等。
2.肥厚型心肌病
发病机制:多为遗传因素导致心肌肥厚,尤其是室间隔肥厚常见,可引起心室流出道梗阻等。
症状:可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胸痛、晕厥等,部分患者可能在运动中发生猝死。
3.限制型心肌病:比较少见,以心室舒张充盈受限为特征,可由心肌浸润性病变等引起,表现为乏力、水肿、呼吸困难等心力衰竭症状。
二、心脏病的常见症状
(一)胸痛
1.特点及相关情况:冠心病心绞痛引起的胸痛多位于胸骨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肩、左臂内侧等,呈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酯类药物可缓解。而心肌梗死引起的胸痛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十分钟甚至数小时,程度更剧烈,休息和含服硝酸酯类药物不能缓解。先天性心脏病一般较少以单纯胸痛为主要表现,心肌病引起的胸痛相对不典型。
(二)呼吸困难
1.发生机制及表现:心力衰竭时可出现呼吸困难,左心衰竭主要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活动时出现气短,休息后缓解)、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睡眠中突然憋醒,被迫坐起)、端坐呼吸(平卧时气短加重,需采取端坐位或半卧位减轻呼吸困难)。右心衰竭也可引起呼吸困难,同时伴有体循环淤血的表现,如水肿等。心律失常严重时也可能影响心脏泵血功能导致呼吸困难。
(三)心悸
1.表现及相关情况:患者自觉心跳过快、过慢或irregular(不规则),可由心律失常引起,如早搏、房颤等,也可见于心脏神经官能症等情况,在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后也可能出现生理性心悸,但如果频繁发作或伴有其他不适则需警惕心脏疾病。
(四)水肿
1.发生部位及原因:右心衰竭时可出现体循环淤血导致的水肿,首先出现于身体低垂部位,如双下肢,逐渐向上蔓延;长期右心衰竭可导致全身性水肿。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发展到一定阶段也可能出现水肿表现。
(五)晕厥
1.发生情况及相关疾病: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可能在运动时出现流出道梗阻加重,导致心输出量骤减而发生晕厥;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也可引起脑供血不足而发生晕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