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心脏病的急救需以科学规范为原则,核心措施包括:立即启动急救响应,在黄金时间内拨打120并清晰告知信息;进行心肺复苏术(CPR)的规范操作,确认环境安全后判断患者意识及呼吸状态,无反应且无正常呼吸时立即开始胸外按压,每30次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未接受专业培训可仅持续按压),持续操作直至急救人员到达或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及意识;若现场有AED设备应立即按语音提示操作,除颤后立即继续胸外按压。同时,不同人群有特殊注意事项,如老年人及合并基础疾病者急救时需告知药物使用史,孕妇及哺乳期女性急救体位建议左侧卧位、胸外按压时需注意力度,儿童及青少年急救时需根据年龄调整按压深度。急救后还需进行医疗干预与预防,包括院内急救流程和长期预防措施。此外,还需注意常见误区与纠正,如突发胸痛时不可自行服用硝酸甘油、心脏骤停时不可盲目拍打或摇晃患者、AED使用前无需检查患者心律等。同时,要重视人文关怀与心理支持,急救过程中保持冷静,对意识恢复的患者及时安抚情绪,急救后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干预。通过这些措施,可显著降低心脏事件死亡率及致残率。
一、突发心脏病的急救核心措施
1.立即启动急救响应
突发心脏病(如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等)的黄金抢救时间为发病后4~6分钟。发现患者突然倒地、意识丧失、呼吸停止或异常喘息样呼吸时,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清晰告知具体地址、患者症状及可能病史(如冠心病、高血压等)。
2.心肺复苏术(CPR)的规范操作
(1)确认环境安全后,轻拍患者双肩并大声呼唤,判断其意识及呼吸状态。
(2)若患者无反应且无正常呼吸(或仅喘息),立即开始胸外按压:
按压部位: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段)。
按压深度:成人5~6厘米,儿童约5厘米,婴幼儿约4厘米。
按压频率:100~120次/分钟,保持节奏稳定。
(3)每30次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若未接受过专业培训,可仅持续按压)。
(4)持续操作直至急救人员到达或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及意识。
3.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使用
若现场有AED设备,应立即按照语音提示操作:
(1)打开设备,粘贴电极片至患者裸露胸部(右侧锁骨下、左侧腋前线第五肋间)。
(2)AED自动分析心律,若提示“建议除颤”,按下电击按钮(操作期间确保无人接触患者)。
(3)除颤后立即继续胸外按压,直至急救人员接手。
二、不同人群的特殊注意事项
1.老年人及合并基础疾病者
(1)既往有冠心病、心衰、糖尿病史者,突发胸痛、胸闷、大汗、恶心呕吐等症状时,需高度警惕心脏事件。
(2)长期服用抗凝药(如华法林)、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者,急救时需告知急救人员药物使用史,避免因创伤操作导致出血风险。
2.孕妇及哺乳期女性
(1)孕妇突发心脏病时,急救体位建议左侧卧位,减轻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改善回心血量。
(2)避免对孕妇腹部施加压力,胸外按压时需注意力度,避免引发胎盘早剥等并发症。
3.儿童及青少年
(1)儿童突发心脏骤停多与先天性心脏病、心律失常或严重创伤相关,急救时需根据年龄调整按压深度(儿童约5厘米,婴幼儿约4厘米)。
(2)若怀疑心脏事件由运动诱发,需立即停止活动并保持平卧,避免情绪激动加重心脏负担。
三、急救后的医疗干预与预防
1.院内急救流程
(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尽快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溶栓治疗,开通阻塞血管。
(2)心源性休克患者需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或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
2.长期预防措施
(1)高危人群(如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患者)需遵医嘱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药、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控制血脂、血压、血糖。
(2)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每日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保持体重指数(BMI)18.5~23.9。
四、常见误区与纠正
1.误区一:突发胸痛时自行服用硝酸甘油
纠正:硝酸甘油仅对冠状动脉痉挛性心绞痛有效,对急性心肌梗死无效,且可能加重低血压。需在急救人员指导下使用。
2.误区二:心脏骤停时盲目拍打或摇晃患者
纠正:心脏骤停时需立即开始CPR,拍打或摇晃可能延误抢救时机,甚至导致颈椎损伤。
3.误区三:AED使用前需检查患者心律
纠正:AED设备可自动分析心律,非专业人员无需自行判断,直接按提示操作即可。
五、人文关怀与心理支持
1.急救过程中需保持冷静,避免过度恐慌影响操作。
2.对意识恢复的患者,需及时安抚情绪,告知其已获得专业医疗救助,减少心理负担。
3.急救后患者及家属可能存在焦虑、抑郁等情绪,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干预。
突发心脏病的急救需以科学规范为原则,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通过及时有效的急救干预与长期预防管理,可显著降低心脏事件死亡率及致残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