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性低血压是人体体位改变时出现血压异常及相关症状的现象,发病与心血管系统神经体液调节障碍有关,有原发性和继发性等类型,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及针对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一般治疗有生活方式调整和针对基础疾病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等各有注意要点。
一、定义
体位性低血压是一种血压异常现象,指人体从卧位、坐位或蹲位突然站起时,收缩压下降幅度≥20mmHg和(或)舒张压下降幅度≥10mmHg,同时常伴有头晕、视力模糊、乏力、心悸,甚至晕厥等症状。
二、发病机制
人体在体位改变时,心血管系统需要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来维持血压稳定。当从卧位转为站立位时,由于重力作用,血液会淤积在下肢静脉,导致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降低,从而引起血压下降。正常情况下,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压力感受器会感知血压变化,通过神经反射调节心率和血管张力来维持血压,但在体位性低血压患者中,这种神经反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
三、常见类型及相关因素
(一)原发性体位性低血压
多与自主神经系统变性有关,常见于老年人,可能与年龄增长导致自主神经功能逐渐衰退相关,男性发病可能略多于女性。
(二)继发性体位性低血压
1.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可引起,如降压药(如α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抗抑郁药、硝酸酯类药物等。不同药物导致体位性低血压的机制不同,例如α受体阻滞剂会阻断血管收缩的α受体,影响血管收缩功能;利尿剂会导致血容量减少。
2.疾病因素:
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多系统萎缩等,这些疾病会累及自主神经系统,影响其对血压的调节功能。
内分泌疾病:像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由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影响水盐代谢和血管张力调节;糖尿病累及自主神经时,也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多见于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
血容量不足:严重脱水、失血等情况会使体内血容量减少,当体位改变时,更容易出现血压下降,例如大量呕吐、腹泻后未及时补充液体的人群。
四、诊断方法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体位改变时症状出现的情况,包括发生频率、伴随症状、诱发因素等,同时了解患者的用药史、既往疾病史等。
(二)体格检查
测量卧位和站立位的血压和心率,一般站立后1-3分钟内测量血压。正常情况下,站立后收缩压下降不超过10mmHg,舒张压略有下降或无明显变化,心率可轻度加快。如果站立后收缩压下降≥20mmHg和(或)舒张压下降≥10mmHg,且伴有相应症状,要考虑体位性低血压可能。
(三)辅助检查
1.直立倾斜试验:是诊断体位性低血压的重要辅助检查方法。让患者平卧一段时间后,倾斜一定角度,监测血压、心率等变化,可诱发体位性低血压发作,有助于明确诊断。
2.自主神经功能检查:包括心率变异性检测、卧立位血压变化等,评估自主神经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功能,对于继发性体位性低血压寻找病因有帮助。
五、治疗与预防
(一)一般治疗
1.生活方式调整
饮水:适量增加饮水量,尤其是晨起时饮用一杯温开水,可增加血容量,减少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对于老年人,每天饮水量可保持在1500-2000ml左右,但要注意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
饮食:增加钠盐摄入,每日可适当增加2-3g钠盐,但要注意对于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人群,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钠盐摄入量;同时增加蛋白质摄入,保证营养均衡,例如多吃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运动: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改善自主神经功能和心血管调节能力,但要避免突然的剧烈运动。运动时要注意循序渐进,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强度和时间。
体位改变方式:由卧位、坐位或蹲位站起时要缓慢,可先坐一会儿再站起,站起后可稍作停留,适应后再行走。例如从卧位坐起时,先在床上坐1-2分钟,然后再缓慢站起。
2.针对基础疾病的治疗:如果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继发性体位性低血压,积极治疗原发病至关重要。例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患者需补充糖皮质激素等;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延缓自主神经病变的进展。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本身自主神经功能衰退,更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在生活中要特别注意体位改变的速度,家人要给予关心和协助,如在老年人起床、行走时提供必要的扶持。同时要定期监测血压,按照医生的建议调整生活方式和治疗方案。
2.儿童:儿童体位性低血压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出现,多与脱水、感染等情况有关。要注意保证儿童充足的水分摄入,积极治疗感染性疾病。在儿童体位改变时,家长要小心护理,避免因体位性低血压导致摔倒等意外发生。
3.孕妇:孕妇在妊娠中晚期可能出现体位性低血压,这与子宫增大压迫下腔静脉,影响回心血量有关。孕妇要注意避免长时间站立,休息时可适当抬高下肢,卧位改为坐位或站立时要缓慢。如果出现明显头晕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