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心动过缓是成人窦性心律频率低于60次/分钟,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生理性与年龄、生活方式有关,病理性涉心血管、全身性疾病,有无症状和有症状表现,靠心电图等诊断,无症状定期随访,有症状可药物或起搏器治疗,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特殊情况需不同处理。
一、窦性心动过缓的定义
窦性心动过缓是指窦性心律的频率低于正常范围下限,即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低于60次/分钟。窦性心律的起源正常,但其频率过慢。
二、窦性心动过缓的病因
1.生理性因素
年龄因素:在健康的青年人、运动员及睡眠状态下,可出现窦性心动过缓。这是因为年轻人的迷走神经张力相对较高,睡眠时身体代谢率降低,心率也会相应减慢,这是一种生理适应现象,一般对身体无明显不良影响。
生活方式: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人,心脏功能较好,心肌收缩力较强,每次心搏输出量较多,所以心率相对较慢,属于正常的生理情况。
2.病理性因素
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肌缺血缺氧可影响窦房结的功能,导致窦性心动过缓。另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的重要原因,是由于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发生病变,导致窦房结功能减退,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
全身性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机体代谢率降低,心率会减慢。颅内压增高、严重缺氧、低温等情况也可能影响窦房结的功能,导致窦性心动过缓。例如,颅内压增高时,增高的颅内压可直接刺激迷走神经,或通过神经反射引起窦性心动过缓。
三、窦性心动过缓的临床表现
1.无症状情况:当窦性心动过缓的心率不是很慢,且为生理性因素引起时,患者可能没有任何不适症状,仅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进行心电图检查时被发现。
2.有症状情况:如果心率过慢,低于50次/分钟,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乏力、黑矇、心悸等症状,严重时可发生晕厥。这是因为心率过慢会导致心输出量减少,脑供血不足,从而引起上述症状。例如,患者在从事日常活动时,由于心率不能及时增快以满足机体的需求,就会出现头晕、乏力等表现;在突然改变体位时,可能会发生黑矇甚至晕厥。
四、窦性心动过缓的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是诊断窦性心动过缓的主要方法。心电图上表现为窦性P波规律出现,P波频率低于60次/分钟,P-R间期大于0.12秒。通过心电图可以明确窦性心律的存在以及心率的具体情况。
2.动态心电图监测:对于偶尔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症状的患者,动态心电图监测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有助于发现短暂出现的窦性心动过缓以及是否合并其他心律失常,更全面地评估心脏的电活动情况。
五、窦性心动过缓的治疗
1.无症状的窦性心动过缓:一般无需治疗,但需要定期随访观察心率变化。对于运动员或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只要心率不是过慢且没有不适症状,通常不需要特殊干预,因为他们的心脏已经适应了相对较慢的心率。
2.有症状的窦性心动过缓
药物治疗:如果患者因窦性心动过缓出现明显的头晕、乏力等症状,可考虑使用提高心率的药物,如阿托品等,但药物治疗只是暂时缓解症状,且长期使用可能会有不良反应。
起搏器治疗:对于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如心率长期低于40次/分钟,或伴有明显的心动过缓相关症状,尤其是药物治疗无效时,需要考虑植入心脏起搏器。心脏起搏器可以帮助维持正常的心率,保证心脏的正常泵血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六、特殊人群的窦性心动过缓情况
1.儿童:儿童的窦性心率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年龄越小,心率越快。如果儿童出现窦性心动过缓,需要结合年龄、临床表现以及相关检查综合判断。例如,新生儿的正常心率范围是120-160次/分钟,婴儿为110-130次/分钟,幼儿为100-120次/分钟,学龄儿童为80-100次/分钟。如果儿童窦性心率低于相应年龄的正常范围下限,且伴有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等症状,需要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病理性因素,如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等,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处理。
2.老年人:老年人出现窦性心动过缓时,更要注意排查病理性原因。因为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等,这些疾病都可能导致窦性心动过缓。对于老年人的窦性心动过缓,需要密切观察症状,如是否有头晕、乏力加重等情况,同时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果需要药物治疗,要更加谨慎,因为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药物代谢减慢,容易发生不良反应。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出现窦性心动过缓时,需要考虑妊娠本身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以及是否存在其他病理情况。妊娠期女性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但部分妊娠期女性可能会出现窦性心动过缓。需要通过详细的检查排除病理性因素,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如果是单纯的生理性窦性心动过缓且无症状,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但要定期进行产检和心脏相关检查,密切关注心率变化和自身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