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疱疮脓液排出及后续处理需注重局部清洁消毒,根据情况自然或无菌引流脓液,保持局部干燥,同时监测全身情况并保证营养支持,不同年龄和病史患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1.一般情况:对于脓疱疮局部的脓液排出,首先可以使用生理盐水等进行局部清洁。用无菌棉球蘸取生理盐水轻轻擦拭脓疱疮部位,这样可以初步清洁掉表面的一些污染物等,为脓液排出创造相对清洁的环境。生理盐水清洁不会对皮肤造成刺激,能保持局部的清洁状态,减少感染进一步扩散的风险。
年龄因素:儿童患者进行局部清洁时,要更加轻柔,避免过度用力导致皮肤损伤加重。因为儿童皮肤相对娇嫩,过度擦拭可能会引起疼痛和进一步的皮肤破损。
病史因素:如果患者有其他基础皮肤疾病或过敏史,在选择清洁液时要特别注意。例如有过敏史的患者,要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的清洁液,优先选择温和无刺激的生理盐水等。
2.消毒处理:可以使用碘伏进行局部消毒。碘伏具有较好的杀菌作用,能有效杀灭局部的细菌等病原体。用无菌棉签蘸取适量碘伏,从脓疱疮的周围向中心进行擦拭消毒,每天可根据脓疱疮的情况进行2-3次消毒处理。消毒过程中要注意动作轻柔,防止弄破脓疱。
年龄因素:儿童使用碘伏消毒时,要注意碘伏的浓度和使用方法。一般儿童可以使用稀释后的碘伏,但要确保浓度合适,避免对儿童皮肤造成过度刺激。同时,要安抚儿童情绪,避免其因害怕疼痛而不配合消毒操作。
病史因素:如果患者对碘过敏,则不能使用碘伏消毒,需选择其他合适的消毒方法,如使用苯扎氯铵等,但要先咨询医生意见。
脓疱引流
1.自然破溃引流:如果脓疱疮自然出现破溃情况,此时脓液会自然流出。要注意保持局部清洁,继续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继发感染。自然破溃是脓液排出的一种常见方式,但要密切观察破溃后的情况,如是否有红肿加重、渗出增多等异常表现。
年龄因素:儿童的脓疱疮自然破溃后,家长要更加注意护理。要避免儿童用手搔抓破溃部位,防止将细菌带到其他部位引起新的感染。可以给儿童剪短指甲,必要时给儿童戴上手套。
病史因素:对于有免疫功能低下等病史的患者,自然破溃后更要加强护理和监测。因为这类患者感染扩散的风险更高,要密切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如体温、局部红肿范围等。
2.无菌操作下引流:如果脓疱较大,自然破溃不明显,可在医生操作下进行无菌引流。医生会使用无菌注射器等工具,在严格无菌操作下抽取脓疱内的脓液。操作时要注意严格遵循无菌原则,防止引入新的感染。
年龄因素:儿童进行无菌操作下的脓疱引流时,要做好安抚工作。可以通过玩具等转移儿童注意力,减少其紧张情绪,确保操作顺利进行。同时,操作后要更加精心护理,按照医生要求进行局部消毒等处理。
病史因素: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等病史的患者,进行无菌引流时要特别谨慎。医生需要评估操作风险,操作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凝血相关情况,防止出现出血不止等并发症。
保持局部干燥
1.环境因素:要保持脓疱疮部位所处环境的干燥。可以使用干净的纱布等轻轻吸干局部的渗出液,然后让局部暴露在相对干燥的空气中。如果是儿童患者,要注意其所处的衣物等情况,避免穿着过厚、不透气的衣物,选择宽松、棉质、透气性好的衣物,有利于局部干燥,促进脓液排出后的恢复。
年龄因素:儿童的新陈代谢相对旺盛,出汗可能较多,更要注意保持局部干燥。要及时更换被汗液浸湿的衣物,保持皮肤干爽。
病史因素:如果患者有出汗过多相关的病史,如多汗症等,在保持局部干燥方面需要更加关注。可能需要使用一些吸汗的材料来辅助保持局部干燥,同时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全身情况监测
1.感染扩散监测:在脓疱疮脓液排出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全身情况,防止感染扩散。如果出现发热、寒战、局部红肿范围扩大、淋巴结肿大等情况,提示可能有感染扩散,需及时就医。
年龄因素:儿童的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感染扩散的表现可能不典型。要更加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体温等情况。如果儿童出现精神萎靡、体温异常等情况,要立即就医。
病史因素:对于有免疫缺陷等病史的患者,感染扩散的风险更高,要频繁监测全身情况,一旦有异常表现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2.营养支持:保证患者的营养状况也很重要,充足的营养有助于身体恢复,促进脓液排出后的伤口愈合等。对于儿童患者,要保证其合理的饮食摄入,提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对于有基础疾病影响营养摄入的患者,可能需要通过肠内或肠外营养等方式保证营养供应。
年龄因素: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营养需求较高。要根据儿童的年龄阶段提供合适的饮食,如婴儿要保证母乳或合适的配方奶摄入,幼儿要注意均衡饮食,增加蔬菜水果、优质蛋白等的摄入。
病史因素:如果患者有影响营养吸收的基础疾病,如胃肠道疾病等,要根据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支持方案,可能需要营养科等多学科协作来保证患者的营养状况良好,以利于脓疱疮的恢复和脓液排出后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