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是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的状态,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低血压常见于部分健康人群,与遗传、体质等有关;病理性低血压可由心血管、内分泌代谢、慢性消耗性疾病等引起。表现有轻重度之分,诊断需多次测血压及相关检查,治疗上生理性低血压靠调整生活方式,病理性低血压针对原发病,预防要针对不同人群采取相应措施。
生理性低血压
人群情况:部分健康人群中,其血压测量值已达到低血压标准,但无任何自觉症状,经长期随访,除血压偏低外,人体各系统器官无缺血和缺氧等异常,也不影响寿命。例如一些体型瘦弱的年轻女性,可能存在生理性低血压,这与遗传和体质瘦弱有关,一般没有明显的病理意义。
生活方式影响:在生活方式方面,这类人群往往饮食较为清淡,运动相对较少。从年龄角度看,青春期女性相对更容易出现生理性低血压情况,随着年龄增长,部分可有所改善。
病理性低血压
心血管疾病:
病因:如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的心律失常等。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脏泵血功能受损,心输出量减少,从而导致血压下降。例如,冠状动脉发生急性闭塞,使得心肌大面积缺血坏死,心脏不能有效地将血液泵出到全身,就会引起低血压。
年龄性别因素:中老年人群由于血管弹性下降、心脏功能减退等原因,更容易发生由心血管疾病导致的病理性低血压。男性和女性在心血管疾病导致低血压的概率上并无绝对的明显差异,但不同心血管疾病在不同性别中的发病情况有一定特点,如女性在绝经后心血管疾病导致低血压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内分泌代谢疾病:
病因:像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患者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影响水盐代谢和心血管功能,导致血压降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也可能引起低血压,因为甲状腺激素缺乏会使机体代谢率降低,心脏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进而引发低血压。
生活方式与年龄:这类疾病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患病。在生活方式上,长期缺乏运动、饮食中营养不均衡等可能增加患病风险。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往往存在代谢缓慢的情况,如果平时又缺乏运动,会进一步加重病情,导致低血压情况更明显。
慢性消耗性疾病:
病因:如恶性肿瘤、结核病等。恶性肿瘤患者由于肿瘤细胞的消耗以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等,可出现营养不良、恶病质等情况,影响身体的正常功能,导致血压下降。结核病患者长期发热、消耗大量能量,也会导致体质虚弱,血压偏低。
年龄与病史影响:各年龄段都可能患病,有相关慢性疾病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更高。例如,有结核病史的人群如果病情复发或未得到良好控制,更容易出现由慢性消耗性疾病导致的低血压。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患病导致身体虚弱,活动量减少,进一步影响身体机能,加重低血压状况。
低血压的表现
轻度低血压:可能仅有头晕、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在突然站立时头晕症状可能更明显,这是因为体位改变时,血液不能及时供应到脑部,导致脑供血不足。例如从卧位或坐位突然站起时,会感觉眼前发黑、头晕。
重度低血压:可出现心悸、少尿等症状,严重时会发生晕厥、休克。晕厥是由于血压过低,脑供血急剧减少导致的短暂性意识丧失。休克时则会出现皮肤苍白、冷汗、脉搏细速、呼吸急促等一系列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的表现。
低血压的诊断
血压测量:需要多次在不同时间测量血压,以准确判断是否存在低血压情况。通常采用标准的血压测量方法,使用合适大小的袖带,测量时患者应安静休息5-10分钟。
相关检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需要进行心电图检查,以排查心血管疾病导致的低血压;进行血液生化检查,了解电解质、肝肾功能等情况,排查内分泌代谢疾病等原因;对于怀疑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以及病理检查等。
低血压的治疗与预防
生理性低血压: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主要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改善。建议加强营养,适当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肉类、蛋类、新鲜蔬菜水果等;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等,以增强体质,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劳累;生活中要注意缓慢改变体位,如从卧位到坐位、坐位到站立位时动作要缓慢,防止因体位性低血压导致晕厥。
病理性低血压: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例如,对于心血管疾病导致的低血压,要积极治疗心血管疾病,改善心脏泵血功能;对于内分泌代谢疾病导致的低血压,要纠正内分泌代谢紊乱;对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导致的低血压,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加强营养支持等。在预防方面,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定期进行健康体检,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可能导致低血压的情况。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要特别注意避免突然的体位变化,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因为老年人可能存在血容量相对不足的情况,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维持正常血压;儿童如果出现低血压情况,要考虑是否有先天性心脏疾病等情况,及时就医检查,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要保证充足的营养供应,促进身体正常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