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是病原菌侵入血液循环致全身性严重感染的疾病,病原菌有细菌、真菌、病毒等,人体因素如年龄、基础疾病、生活方式可致发病,有全身和局部表现,靠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包括抗感染和支持治疗,可通过增强免疫力、避免感染诱因来预防。
一、定义
败血症是指病原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严重感染性疾病。病原菌常见的有细菌,也可为真菌、病毒等其他微生物。
二、病因
病原菌方面
细菌:革兰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阴性菌如大肠埃希菌等较为常见。不同年龄、基础疾病状况下病原菌有所差异,例如新生儿败血症中,B族链球菌等相对多见;而在老年人且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情况下,铜绿假单胞菌等机会致病菌感染可能增加。
真菌:多见于长期住院、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有基础疾病(如恶性肿瘤、艾滋病等)的人群,常见的有白色念珠菌等。
病毒:如EB病毒等引起的严重感染也可能导致类似败血症的表现,但相对细菌、真菌感染较为少见。
人体因素
年龄: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皮肤、黏膜屏障功能较弱,容易发生败血症;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功能衰退,基础疾病增多,也更容易遭受病原菌侵袭引发败血症。
基础疾病:患有糖尿病、慢性肾病、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机体免疫力低下,容易受到病原菌感染且感染后较易发展为败血症。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放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免疫功能受抑制,增加了感染败血症的风险。
生活方式:长期大量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机体免疫功能,增加感染风险。例如酗酒会损害肝脏等器官功能,影响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使人体更容易被病原菌入侵引发败血症。
三、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
发热:多为高热,体温可超过39℃,也有部分患者体温不升,尤其是新生儿、老年人或免疫功能极度低下的患者。
寒战:常与发热相伴出现,患者会突然感觉寒冷,伴有发抖等表现。
精神状态改变:新生儿可能表现为拒乳、嗜睡;儿童可能出现烦躁不安;成人则可能有精神萎靡、意识模糊等情况,严重时可出现感染性休克、昏迷等。
呼吸急促:由于感染导致机体代谢增加、缺氧等原因,患者可出现呼吸频率加快。
局部表现
感染灶:部分患者可发现原发感染病灶,如皮肤的破损、化脓性病灶,肺部感染时可出现咳嗽、咳痰等呼吸道感染表现,泌尿系统感染时可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表现。
四、诊断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升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可伴有核左移现象;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等炎症指标升高,提示存在感染炎症反应。
血培养:是诊断败血症的金标准,通过从患者血液中培养出病原菌来明确致病菌种,但血培养需要一定时间,在等待结果期间可根据经验使用抗生素。
病原学检查:对于怀疑真菌败血症的患者,可进行真菌相关检查,如真菌涂片、真菌培养等;对于病毒感染相关的败血症,可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等。
影像学检查: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需要进行胸部X线或CT检查(用于肺部感染相关情况)、超声检查(了解有无脓肿等局部感染病灶)等,帮助发现可能存在的感染部位及病变情况。
五、治疗原则
抗感染治疗:根据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在未获得病原学结果前可根据经验选用抗生素。例如对于革兰阳性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对于革兰阴性菌感染,可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等。如果是真菌败血症,则需要选用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等。
支持治疗
对症支持:对于高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或药物降温;对于休克患者需进行抗休克治疗,包括补充血容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
营养支持:保证患者充足的营养摄入,可通过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的方式,维持机体的营养状态,有利于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和感染的控制。
六、预防
增强机体免疫力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均衡饮食,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瘦肉、新鲜蔬菜水果等;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等,每周坚持一定的运动时间,以增强体质;保证充足睡眠,成年人一般需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有利于机体的修复和免疫功能的维持。
避免感染诱因
皮肤黏膜护理:注意皮肤清洁,避免皮肤破损,如有皮肤破损要及时消毒处理;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腔感染,对于老年人、儿童等口腔卫生较差的人群更要注意;注意会阴部卫生,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广谱抗生素,使用抗生素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根据病情合理选用,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及病情变化,一旦出现感染迹象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高危人群防护:对于新生儿要注意保暖、皮肤护理等;对于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人群要减少去人员密集场所,必要时可采取隔离防护措施;对于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控制病情发展,提高机体抵抗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