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心肌梗死患者需从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症状)、休息与活动(急性期绝对卧床、恢复期循序渐进活动)、饮食(急性期流质低钠、恢复期逐渐过渡保证大便通畅)、心理(急性期安抚、恢复期疏导)、并发症(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护理)等方面进行全面护理,不同年龄患者有不同护理特点。
一、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监测
对于心肌梗死患者,需密切监测心率、心律、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心肌梗死患者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室颤等,也可能有血压波动,如血压下降,这可能提示心源性休克等严重情况。例如,正常心率为60-100次/分钟,若心率过快或过慢都需要关注;正常收缩压为90-139mmHg,舒张压为60-89mmHg,血压异常波动需及时处理。
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生理特点不同。老年患者对血压变化的耐受能力较差,更需严格监测血压。儿童心肌梗死相对罕见,但一旦发生,生命体征变化可能更为迅速,需密切且精细地监测。
2.症状观察
观察胸痛的情况,心肌梗死患者通常有持续不缓解的胸痛,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等,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要注意胸痛的部位、程度、发作频率等。比如,胸痛向左肩、左臂放射等也是心肌梗死的常见表现。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时,胸痛症状可能不典型,更易被忽视,需特别关注。
二、休息与活动护理
1.急性期护理
发病急性期需绝对卧床休息,一般卧床休息1-3天。这是因为活动会增加心肌耗氧量,加重心肌缺血缺氧。例如,患者在床上进行肢体的被动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和静脉血栓形成,但要避免大幅度肢体活动。
不同年龄患者卧床休息的耐受性不同。儿童患者卧床休息时要注意防止压疮等并发症,需定期更换体位;老年患者卧床休息时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鼓励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等。
2.恢复期护理
病情稳定后逐渐增加活动量。一般第2-3天可床上活动肢体,第4-5天可坐起,第1-2周可床边活动,第2-3周可在室内活动。活动量的增加要循序渐进,以患者不感到疲劳、胸痛等不适症状加重为度。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的患者,在恢复期活动时要密切关注自身反应,如出现心悸、气短、胸痛等要立即停止活动并休息。
三、饮食护理
1.急性期饮食
发病后1-3天以流质饮食为主,如米汤、藕粉等,避免进食过饱,因为过饱会加重心脏负担。同时要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量应低于3g,防止加重心脏负荷引起水肿等。
儿童心肌梗死患者饮食要保证营养均衡且易于消化,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调整饮食种类和量。比如婴儿期的心肌梗死患儿,要保证母乳或合适的婴儿配方奶摄入,同时注意补充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老年患者饮食要清淡易消化,避免刺激性食物。
2.恢复期饮食
恢复期可逐渐过渡到半流质、普通饮食。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保持大便通畅,因为便秘时用力排便会增加腹压,进而增加心肌耗氧量,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复发。蔬菜可选择芹菜、菠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水果可选择香蕉等。对于合并糖尿病的心肌梗死患者,要注意控制糖分摄入,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
四、心理护理
1.急性期心理支持
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时往往有恐惧、紧张等情绪,护理人员要给予心理安抚,向患者解释病情和治疗措施,缓解其紧张情绪。例如,向患者说明卧床休息是为了减少心肌耗氧,积极配合治疗的重要性等。
不同年龄患者心理特点不同。儿童患者可能因陌生环境和疾病产生恐惧,需要医护人员用温和的态度、童趣化的沟通方式进行心理安抚;老年患者可能因对疾病预后担忧而焦虑,要多给予关心和鼓励,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2.恢复期心理疏导
恢复期患者可能因担心疾病复发等出现焦虑情绪,要帮助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康复训练等。可以介绍康复良好的病例,让患者了解疾病的转归情况。对于有基础心理疾病或情绪易波动的患者,如抑郁症患者合并心肌梗死,要加强心理疏导,必要时可联系心理科医生进行联合干预。
五、并发症护理
1.心律失常护理
密切观察心律失常的类型和发生频率。一旦发现室性心动过速等严重心律失常,要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抢救。对于出现心律失常的患者,要准备好抢救设备如除颤仪等。
儿童发生心律失常时,由于其心脏代偿能力相对较弱,病情变化更快,要更加精细地观察和护理。老年患者发生心律失常时,要注意其基础疾病对心律失常的影响,如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心律失常可能与缺氧等因素相关,需综合处理。
2.心源性休克护理
若患者出现心源性休克,要密切监测血压、尿量等。尿量减少是心源性休克的重要表现之一,正常成人尿量应大于30ml/h,若尿量减少提示肾灌注不足。要迅速建立静脉通路,配合医生进行抗休克治疗。
儿童心源性休克病情更为危急,要注意液体量的控制,因为儿童对液体量变化的耐受更差。老年患者心源性休克时要注意多器官功能的保护,如同时关注肾功能、肺部情况等,采取综合护理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