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和心肌梗死是同一种疾病不同表述,指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致心肌坏死,发病机制与冠状动脉病变及个体差异有关,临床表现有典型和特殊人群不典型情况,诊断靠心电图、血液生化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有再灌注和药物治疗,不同人群因自身特点在各方面有差异,医生需综合因素准确诊断合理治疗。
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等病变后,血管腔逐渐狭窄甚至闭塞,当血管完全闭塞时,相应供血区域的心肌因持续缺血而发生坏死,这一过程就是心肌梗塞/心肌梗死发生的核心机制。不同个体因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程度、发展速度等不同,心肌梗塞/心肌梗死的具体表现和预后会有差异。例如,年轻人群若有家族性高脂血症等遗传因素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能进展相对较快;女性在绝经前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相对男性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心肌梗塞/心肌梗死的风险较低,但绝经后风险会明显上升;长期吸烟、酗酒、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加速,心肌梗塞/心肌梗死的发病风险显著增高;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自身血管病变基础存在,心肌梗塞/心肌梗死的发生几率远高于无这些病史的人群。
临床表现
症状:都可出现剧烈而持久的胸痛,疼痛部位多在胸骨后或心前区,可向左肩、左臂内侧等部位放射,疼痛持续时间较长,一般超过30分钟,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不能缓解,还可能伴有大汗、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对于老年患者、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其疼痛表现可能不典型,比如老年患者可能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等,容易被忽视;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经病变,可能胸痛症状不明显,而以其他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
体征:早期可能生命体征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心率失常、血压异常(如血压降低)、心音减弱、心包摩擦音等体征。在特殊人群中,例如儿童发生心肌梗塞/心肌梗死极为罕见,但如果是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等情况导致,可能有相应的心脏结构异常相关体征表现;妊娠期女性发生心肌梗塞/心肌梗死时,体征可能因妊娠生理变化而有一定特殊性,需要结合妊娠状态进行综合判断。
诊断方法
心电图:心肌梗塞/心肌梗死发生时,心电图会有特征性演变,早期可出现ST段抬高、T波高尖或倒置等,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病理性Q波等改变。不同个体由于心肌梗塞/心肌梗死发生的部位、范围等不同,心电图表现会有差异,比如前壁心肌梗塞/心肌梗死和下壁心肌梗塞/心肌梗死在心电图的表现导联上有明显不同。对于儿童心肌梗塞/心肌梗死的诊断,心电图同样是重要依据,但由于儿童心脏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解读时需要更加谨慎;对于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心电图基线波动等情况影响解读,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等综合判断。
血液生化检查: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升高是重要诊断依据,如肌钙蛋白(cTn)在心肌梗塞/心肌梗死发生后很快升高,且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不同人群由于基础健康状况不同,肌钙蛋白升高等血液生化改变的时间和程度可能有差异,例如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肌酐清除率下降可能影响一些心肌坏死标志物的代谢,导致其在血液中的浓度变化与普通人群不同,需要调整对心肌梗塞/心肌梗死的诊断判断标准;妊娠女性由于体内激素等变化,血液生化指标也会有相应改变,在诊断心肌梗塞/心肌梗死时要考虑这些生理因素的影响。
影像学检查:超声心动图可帮助评估心肌的运动情况、心功能等,发现室壁运动异常等心肌梗塞/心肌梗死相关表现;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金标准,能明确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部位、程度等。在特殊人群中,如儿童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需要更加严格评估风险,因为儿童血管较细等;对于妊娠期女性进行影像学检查时,要权衡检查对胎儿的影响,选择相对安全的检查方式和时机。
治疗原则
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治疗和介入治疗(如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等,目的是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恢复心肌灌注。不同个体根据病情适合的再灌注治疗方式不同,例如发病时间较短、有溶栓禁忌证等情况可能更适合介入治疗;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选择再灌注治疗时需要评估其全身状况和耐受能力;儿童心肌梗塞/心肌梗死极为罕见,治疗上需要多学科协作,根据具体病因和病情制定个体化方案,且要充分考虑儿童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会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如肝素等)、调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等。在特殊人群中,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要更加谨慎,比如妊娠期女性使用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需要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药物;老年患者由于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需要调整药物剂量以避免药物蓄积中毒等不良反应。
总之,心肌梗塞和心肌梗死是同一疾病的不同表述,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方面,不同人群因自身特点会有相应差异,临床医生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