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猝死由多种因素引发,包括冠心病(有病史、病情控制不佳、血管老化、不良生活方式和基础疾病等易致)、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缓慢性心律失常如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病窦综合征等可致)、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有遗传倾向、男性略高、酗酒加重;肥厚型心肌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青少年等易发病、剧烈运动可诱发)、电解质紊乱(严重低钾或高钾影响心肌电生理致心律失常)、药物因素(抗心律失常等药物使用不当可致)、遗传因素(长QT综合征等具遗传易感性,家族史人群风险高)。
一、冠心病相关
冠心病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当斑块破裂引发血栓形成,瞬间阻塞血管,会造成急性心肌缺血,引起严重心律失常,如室颤等,从而导致心源性猝死。在有冠心病病史的人群中,尤其是病情控制不佳、存在不稳定斑块的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风险显著升高。年龄较大的人群由于血管老化,更容易患冠心病,男性相对女性在冠心病发病及心源性猝死风险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长期吸烟、高脂饮食、高血压、糖尿病等不良生活方式和基础疾病会促进冠心病的发展,增加心源性猝死风险。
二、心律失常
1.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心动过速是较为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它可由心肌病变、电解质紊乱等多种原因引起。如心肌病患者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容易出现室性心动过速,进一步发展可能导致心室颤动,引发心源性猝死。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如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由于基因异常导致心脏电生理异常,患者易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在运动、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容易诱发心源性猝死,这类疾病在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中需高度警惕,不同性别均可发病,但某些亚型可能有性别分布差异,儿童也可能罹患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需通过基因检测等手段早期发现。
心室颤动是最严重的心律失常之一,常是心源性猝死的直接原因。急性心肌缺血、电解质严重紊乱(如严重低钾或高钾血症)、触电、溺水等情况都可能引发心室颤动,使心脏失去有效收缩,血液循环停止。
2.缓慢性心律失常
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可导致心室率过慢,心输出量显著减少,脑组织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患者会出现头晕、黑矇,严重时可发生心源性猝死。病窦综合征也是常见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原因,老年人由于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变,更容易患病窦综合征,从而增加心源性猝死风险,男性和女性在病窦综合征的发病上无明显性别差异,但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
三、心肌病
1.扩张型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以心室扩大和收缩功能减退为特征,患者容易出现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心肌的病变使得心脏电活动不稳定,容易发生各种心律失常,进而导致心源性猝死。该病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家族中有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人群患病风险增加,各年龄均可发病,但以中年人居多,男性发病率可能略高于女性,长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心肌损害,增加心源性猝死风险。
2.肥厚型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主要是心肌肥厚,尤其是室间隔肥厚常见,可导致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患者在运动、情绪激动时,由于心脏负荷增加,容易诱发严重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从而引发心源性猝死。该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有家族史的人群需密切监测,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中较为常见,男性和女性均可发病,但可能存在不同的临床表现和遗传特点,剧烈运动可能是诱发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因素。
四、其他因素
1.电解质紊乱
严重的低钾血症或高钾血症都可影响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导致心律失常。例如,低钾血症时心肌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降低,心肌兴奋性增高,容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高钾血症时心肌传导性降低,可出现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进而引发心源性猝死。老年人由于肾功能减退等原因,更容易发生电解质紊乱,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合并酮症酸中毒时也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从而增加心源性猝死风险,不同性别在电解质紊乱导致心源性猝死的风险上无显著差异,但不同基础疾病人群风险不同。
2.药物因素
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不当可能导致新的心律失常,甚至引发心源性猝死。例如,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诱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另外,一些抗肿瘤药物等也可能对心脏产生毒性作用,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增加心源性猝死风险。在用药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尤其是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医生需谨慎选择药物并调整剂量,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对药物的反应不同,需个体化用药监测。
3.遗传因素
很多心源性猝死相关的疾病具有遗传易感性,如前面提到的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肥厚型心肌病等,都是由特定的基因突变引起。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其亲属患心源性猝死的风险比普通人群高很多,需要进行基因检测等相关筛查,早期发现并采取预防措施,儿童如果有家族遗传病史,也应在成长过程中密切关注心脏健康状况,定期进行心脏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