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炎分流行性和化脓性,病因分别为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等,表现有腮腺肿大等,检查包括实验室和影像学等,治疗对症支持或抗感染等;淋巴结肿大病因多,表现为淋巴结体积增大等,检查有多种,治疗针对病因;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病因
腮腺炎
腮腺炎是由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引起的腮腺炎症。最常见的是流行性腮腺炎,由腮腺炎病毒引起,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好发于冬春季节。另外,细菌感染也可导致化脓性腮腺炎,常发生于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如糖尿病、长期卧床的患者等,口腔卫生不良、逆行感染是常见病因。
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淋巴结肿大是淋巴结受到各种因素刺激后出现体积增大的现象。其病因繁多,感染是常见原因,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如口腔、咽部的细菌感染可引起颈部淋巴结肿大;病毒感染如EB病毒感染可导致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此外,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也可引起淋巴结肿大,例如淋巴瘤会出现全身多处淋巴结无痛性进行性肿大,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病也可能伴随淋巴结肿大。
二、临床表现
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主要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边缘不清,有疼痛或压痛,咀嚼食物时疼痛加重。发病初期可伴有发热、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体温可高达39℃以上,一般病程为7-10天。
化脓性腮腺炎:单侧腮腺受累多见,局部皮肤红、肿、热、痛明显,挤压腮腺时可见脓液自导管口流出,患者全身症状较重,可有高热、寒战等。
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肿大的表现主要是淋巴结体积增大,可触摸到皮下有圆形或椭圆形的结节,大小不一。如果是感染引起的淋巴结肿大,局部淋巴结常伴有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例如口腔感染导致的颈部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触痛明显;如果是肿瘤转移引起的淋巴结肿大,质地一般较硬,活动度差,与周围组织粘连;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淋巴结肿大,常伴有原发病的相关表现,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除了淋巴结肿大外,还可有关节疼痛、畸形等表现。
三、检查方法
腮腺炎
实验室检查:流行性腮腺炎患者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血清学检查可检测到腮腺炎病毒抗体升高;化脓性腮腺炎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细菌培养可明确病原菌。
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可发现腮腺肿大,内部回声不均匀等改变;对于化脓性腮腺炎,CT检查可更清晰地显示腮腺内的脓肿形成情况。
淋巴结肿大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初步判断是感染性还是非感染性淋巴结肿大,感染时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或淋巴细胞等可有相应变化;肿瘤相关的淋巴结肿大可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查,如怀疑淋巴瘤可查乳酸脱氢酶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淋巴结肿大可查自身抗体等。
影像学检查:B超可了解淋巴结的大小、形态、结构等,判断淋巴结是良性还是恶性;CT或MRI检查对于深部淋巴结肿大或怀疑有肿瘤转移等情况有重要价值,可更清晰地显示淋巴结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病理检查:必要时可进行淋巴结活检,通过病理检查明确淋巴结肿大的性质,如肿瘤的类型、炎症的具体类型等,这是诊断淋巴结肿大的金标准。
四、治疗原则
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保持口腔清洁。发热者可给予退热治疗,如物理降温或使用退热药物。目前尚无特效抗腮腺炎病毒药物,发病早期可试用干扰素等。
化脓性腮腺炎:主要是抗感染治疗,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同时要保持腮腺导管通畅,可通过按摩腮腺等方法促进脓液排出,对于形成脓肿的患者需进行切开引流。
淋巴结肿大
感染性淋巴结肿大:针对病因进行抗感染治疗,如细菌感染使用相应抗生素,病毒感染进行抗病毒治疗等。
肿瘤性淋巴结肿大:根据肿瘤的类型和分期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手术、化疗、放疗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淋巴结肿大:主要是治疗原发病,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控制病情,从而缓解淋巴结肿大的情况。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腮腺炎时,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病情变化可能较快,要密切观察体温及腮腺肿大情况,保证充足休息和营养。对于淋巴结肿大的儿童,要注意排查是否为感染引起,如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相关的颈部淋巴结肿大,要及时治疗原发感染,同时儿童皮肤娇嫩,检查时要注意轻柔操作。
老年人:老年人患腮腺炎时,机体抵抗力差,容易出现并发症,如脑膜炎等,要加强病情监测,及时就医。老年人淋巴结肿大时,由于其基础疾病可能较多,在诊断时要全面考虑,如肿瘤转移的可能性相对较高,要仔细排查原发病灶,且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在治疗时要谨慎选择药物。
孕妇:孕妇患腮腺炎时,用药需特别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要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法。对于淋巴结肿大的孕妇,要明确病因,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胎儿的检查或治疗手段,如非必要不进行有创的淋巴结活检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