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孕是妊娠13周末前阶段,有激素、子宫等生理变化及停经、早孕反应、乳房变化等临床表现。特殊人群早孕需注意:年轻女性要注意生活方式和重视早期产检;高龄女性妊娠风险增加,要重视产前筛查诊断和自身健康管理;有既往病史女性如心脏病、肝病患者,要密切评估心功能、监测肝病指标等进行相应管理。
一、早孕的定义
早孕即早期妊娠,是指女性妊娠时间处于妊娠13周末之前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受精卵完成着床等一系列过程,开始在子宫内生长发育。
(一)生理变化相关
1.激素变化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显著升高,hCG由胎盘的滋养层细胞分泌,一般在受精后约6-7天开始在血液中出现,随后迅速升高,在妊娠8-10周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并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hCG的检测是早期诊断妊娠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检测血或尿中的hCG可以辅助判断是否怀孕。
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也会升高,雌激素促进子宫的增大、乳腺腺管的发育等;孕激素则有助于维持子宫内膜的蜕膜化,为胚胎的着床和发育提供良好的子宫内环境,同时还能抑制子宫的收缩,起到保胎的作用。
2.子宫变化
子宫会逐渐增大变软,在妊娠12周时,子宫可增大至超出盆腔,在腹部可触及增大的子宫。这是因为胚胎在子宫内生长发育,子宫肌层细胞不断增生肥大,以适应胚胎的发育需求。
(二)临床表现相关
1.停经
对于月经周期规律的女性,如果月经推迟10天以上,应高度怀疑早孕。这是早孕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因为妊娠后,卵巢不再排卵,子宫内膜不再发生周期性脱落,从而出现停经现象。但需要注意的是,停经并不是早孕特有的症状,其他因素如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环境改变等也可能导致月经推迟,所以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2.早孕反应
部分女性在停经6周左右可能出现早孕反应,主要表现为畏寒、头晕、乏力、嗜睡、食欲缺乏、喜食酸物、厌恶油腻、恶心、呕吐等症状,这些症状一般在妊娠12周左右自行消失。早孕反应的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hCG水平升高、雌激素水平变化以及精神因素等有关。不同女性的早孕反应程度差异较大,有的女性症状较轻,仅表现为轻度的食欲改变;而有的女性则可能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甚至影响正常的进食和生活,这种情况称为妊娠剧吐,需要及时就医处理。
3.乳房变化
乳房逐渐增大,乳房胀痛,乳头和乳晕着色加深,乳晕周围出现蒙氏结节。这是由于雌激素和孕激素刺激乳腺腺管和腺泡发育所致,为产后泌乳做好准备。
二、特殊人群早孕情况需注意的方面
(一)年轻女性
1.生活方式影响
年轻女性可能生活方式较为多样,如经常熬夜、饮食不规律等。在早孕期间,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一般建议每天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同时要注意合理饮食,增加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摄入,如瘦肉、鱼类、新鲜蔬菜水果等,避免过度节食或暴饮暴食,以满足胚胎发育和自身营养的需求。
2.医疗保健意识
部分年轻女性可能医疗保健意识相对较弱,可能会忽视早期产检的重要性。应强调早期产检的必要性,早孕期间首次产检一般建议在妊娠6-13+6周进行,通过产检可以了解孕妇的基本健康状况、胚胎的发育情况等,如进行超声检查确定宫内妊娠、评估孕周等,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异常情况并进行干预。
(二)高龄女性
1.妊娠风险增加
高龄女性(年龄≥35岁)早孕时发生染色体异常的风险增加,如21-三体综合征等染色体疾病的发生率随孕妇年龄增大而升高。因此,高龄女性早孕后应更加重视产前筛查和诊断,如在妊娠11-13+6周进行胎儿颈项透明层(NT)检查,妊娠15-20周左右进行血清学产前筛查,必要时还可以进行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或羊水穿刺等有创性产前诊断方法,以明确胎儿是否存在染色体异常等情况。
2.自身健康管理
高龄女性往往合并一些基础疾病的风险相对较高,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早孕期间,需要密切监测自身的血压、血糖等指标,如有基础疾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管理和控制。例如,患有糖尿病的高龄孕妇,需要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降低胎儿发生畸形、巨大儿等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
(三)有既往病史女性
1.心脏病患者
患有心脏病的女性早孕后,妊娠会增加心脏的负担。需要密切评估心功能情况,在早孕期间应定期进行心脏相关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根据心功能的分级来决定是否继续妊娠以及妊娠过程中的管理方案。如果心功能较差,可能需要在医生的建议下考虑终止妊娠;如果心功能尚可,需要严格监测孕期心脏情况,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预防感染等,必要时需要住院观察治疗。
2.肝病患者
患有肝病的女性早孕后,妊娠可能会加重肝脏的负担,影响肝病的病情。例如,患有乙型肝炎的孕妇,需要密切监测肝功能、乙肝病毒载量等指标。在早孕期间,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抗病毒治疗等措施,同时要注意预防母婴传播,在新生儿出生后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等。



